資治通鑑在不同的時期被人們刻印了不同的版本,從而儲存了下來。但是其中還是有殘缺的。《資治通鑑》成書後,元豐八年,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餘姚重刻本,亦多殘缺。中華書局據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點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鑑》最好的版本。 版本: 宋本 1.餘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 2. 清章鈺《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 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鑑》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鑑》,有墨印眉批硃筆圈點。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鑑》。 民國刊本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鑑釋文》十二卷。 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鑑》,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 3. 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 《資治通鑑》的影響: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範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鑑歷史,為了有助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鑑》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司馬光對《資治通鑑》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資治通鑑在不同的時期被人們刻印了不同的版本,從而儲存了下來。但是其中還是有殘缺的。《資治通鑑》成書後,元豐八年,範祖禹、司馬康、黃庭堅、張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1086)校定完畢,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今元祐本已不可見。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有餘姚重刻本,亦多殘缺。中華書局據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本,加以標點校勘,重新出版,是《通鑑》最好的版本。 版本: 宋本 1.餘姚官刻本:南宋高宗紹興三年(1133年)由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下紹興府餘姚縣重刻本孝宗朝或稍後印本,南宋的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 2. 清章鈺《胡刻通鑑正文校宋記述略》認定是南宋光宗以前的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錄》認定是南宋初期的建本,即號為景祐本者。 明刊本 1.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興文署原版歸入南雍,歷朝多次修補。 2. 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並版本。 3. 元刻明修補本:明天啟刻本,陳仁錫評閱,附刻劉恕《外紀》、胡三省《辨誤》、薛應旆《宋元通鑑》與《甲子會要》,陳仁錫序;陳仁錫評閱本,明天啟六年白口本,附薛應旆《宋元通鑑》,有墨印眉批硃筆圈點。 1.胡克家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胡克家仿刻興文署本;清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胡克家原刻印本,清同治八年江蘇書局修補本。 2. 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書局本。 3. 清光緒十四年上海蜚英館石印本。該版本附畢沅《續資治通鑑》。 民國刊本 1. 民國元年:涵芬樓鉛印本。附《通鑑釋文》十二卷。 2.百衲本:書題作《百衲本宋本資治通鑑》,民國八年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本。 3. 上海國學整理社刊本。 4. 影印宋刻本,《四部叢刊》初編,民國十八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備要》,民國二十五年鉛印。 《資治通鑑》的影響: 《資治通鑑》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著作,歷來為人們所重視和閱讀學習。這部書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北宋時代,在中唐以來長期混戰之後,實現了國家統一,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繁榮了學術文化;同時,內政多弊,御戎不力,“積貧積弱”,局勢不穩。這是一個有生氣的時代,又是一個很苦悶的時代,是個前進的時代,又是個軟弱的時代。當時,君主將相,志士仁人,平民百姓,多在考慮如何生活,尋找出路。於是,有主張以“柔道”治天下,說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有立志改革,而實行變法的;有生活困苦,被逼鋌而走險,起義造反的。掌握文化知識的人們,特別是歷史學家,如歐陽修、司馬光、範祖禹等,往往面對現實而回顧歷史,企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借鑑歷史,為了有助於治國安邦,更好地解決現實矛盾。其中,司馬光主編《通鑑》的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它是由“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而得名。 司馬光對《資治通鑑》文獻整理思想,文獻整理模式及方法,不僅結出了豐碩成果,豐富了中國古典文獻學理論,而且對文獻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