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神富
-
2 # 姜運倉
第一,伊朗的宗教革命。如上所述,在伊朗世俗化時期,美伊是親密的盟友關係。但後來伊朗發生宗教革命,原教旨主義者佔據主導地位,他們對美抱敵視態度,並一度佔領美國使館並控制了部分人質,美國政府的解救人質事件失敗,自從美伊兩國走向了全面對抗之路;
第二,在中東伊斯蘭教派中,伊朗屬於什葉派,處於少數地位。而另一派別遜尼派中,美國的盟友比較多,其中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領袖。再者,美國的鐵桿盟友以色列也視伊為最大敵人。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選擇與眾多盟友站在同一戰線上;
第三,伊朗雖然在中東屬少數,但其實力較為強大,特別是伊朗核問題更令美國頭痛。所以美國就想方設法對伊朗進行遏制,防上其擁有核武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在伊朗與俄羅斯、敘利亞、真主黨、胡賽武裝走近的情況下,美國當然把伊朗當成了其中東最大對手,欲置對方死地而後快。
美國全球戰略
美國從石油危機後,對中東地區都一直保持著高壓態勢,透過扶持親美政府,發動戰爭(包括區域性戰爭)等手段控制著中東地區。美國前總統布什總統曾在2004年2月提出了“大中東計劃”。計劃要求,美國將聯合歐洲國家向以色列、土耳其、阿富汗、巴基斯坦和阿盟22個成員國在內的中東國家提供資金,幫助它們國家完成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改革。是不是感覺很熟悉?布什在複製米歇爾的歐洲復興計劃。而伊朗是美國中東美好藍圖計劃的破壞者。伊朗作為海灣地區唯一的什葉派政權,一直以來都在為什葉派的壯大而奔走。遜尼派老大哥沙特一直都是伊朗的死對頭,從領袖阿里死後開始,兩者一直鬥爭到現在。兩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統,對方是異端,都想把對方同化。美國支援沙特就是在變相打擊伊朗,伊朗不敵對你敵對誰?
歷史因素上世紀70年代末爆發的伊斯蘭革命,以伊朗前最高領袖霍梅尼為首的反對派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當時的國王出逃國外,但是不久之後,伊朗方面發現這位亡國君王進入美國治病。霍梅尼在國內號召國民像美國抗議,遣返巴列維回國接受審判。此後,每天都有大量的群眾聚集在美國大使館門口進行抗議,再一次抗議活動中,500名學生突破圍牆,闖入大使館,抓了50名大使館人員。這些外交人士被軟禁了444天,是美國外交的最大一次挫折。這就是非常著名的美伊人質事件,這也是美國伊朗交惡的導火索。美國的時任總體卡特也因為處理人質時表現不佳,連任失敗。(他派去救援的部隊,還沒到地方就被沙塵暴弄墜機了……)
伊朗核問題伊朗政府人士曾說過“我們不想要核武器,我們只想按照我們的意願建立我們的國家”,這也表明著伊朗目前的處境。伊朗在中東一直都是一個孤獨的存在,在“伊斯蘭革命”結束後,保守派政府上臺,對美的強硬姿態和區域宗教的矛盾,大量的阿拉伯國家開始於伊朗斷交,其中包括埃及,沙特等地區強國。伊朗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國和它的勢力保護國步步緊逼,雖然之後有溫和的改革派上臺,伊朗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也慢慢改善,但是像這種對峙卻時常有發生。為此,也就引出了美伊關係惡化的高潮事件–—核武器。伊朗核問題可以說讓美國找到了一個完美的理由去制裁伊朗。這也更深一步加劇了美伊之間的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