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帥工作室

    《浪潮》是由丹尼斯·甘塞爾執導,約根·沃格爾、弗雷德裡克·勞、馬克思·雷邁特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08年3月13日在德國上映。

    該片改編自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講述了高中教師賴納·文格爾透過課堂實驗的形式帶領學生體驗法西斯獨裁製度的故事。

    故事簡介:在一所德國小鎮的中學校園裡,一位歷史老師在講解獨裁統治的課上提出了一個問題:獨裁統治在當代社會還有沒有可能發生,學生們對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來,這位老師和他們班上的學生們做了一個模擬獨裁政治的實驗,他給這個班級組織取名叫“浪潮”,引導學生們設立統一的口號、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裝。短短三天之後,這個班級的學生都對自己的組織確立了高度認同,他們團結、亢奮而激進,所有持反對意見的同學被視為異類。

    在同其他班級的一次群體鬥毆中,歷史老師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把全班學生召集到禮堂中,宣佈實驗的結束和組織的解散。然而為時已晚,一名狂熱的學生因“信仰”幻滅而精神崩潰,開槍打傷了一名同學後飲彈自盡。

    我們總覺得納粹離我們遙遠。我們覺得自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悉歷史,知曉二戰的惡行,站在前人的經驗上俯瞰,因此我們理智,不會犯下前人的錯誤。然而它從沒離開,一不小心它就會回來。它潛伏在集體中,伺機而動,吞噬著每個喪失個人認同而盲目追求集體歸宿感的人的良心。

    整齊劃一的襯衫、整齊劃一的手勢、整齊劃一的口號、整齊劃一的目標、整齊劃一的人。這些會讓你想到什麼?只是為了方便管理而制定出來的規則嗎?我們深思過背後的深意嗎?

    人類需要同質化,正如人類需要信仰一樣。我們在同質化中感到安心,隱藏在集體中,便感覺人人都是安全的無罪的。

    埃裡克•霍弗講“一個人愈是沒有值得自誇之處,就愈是容易誇耀自己的國家、宗教、種族或他所參與的神聖事業;這本質上是對一種事物牢牢攀附——攀附一件可以帶給我們渺小人生意義和價值的東西。”

    看完《浪潮》後,我想,對於集體主義我們會有更深入的思考。

    他們無法理解法西斯主義,但突然之間,他們就成了這場運動的一部分。

  • 2 # 姐姐醬的軟裝設計

    這是一部2008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浪潮》,其實人人都可以成為罪惡的“法西斯”,你的內心本來就蠢蠢欲動著。

    看完德國電影《浪潮》,德華人可能是因為過去那段黑暗的歷史,現在對集權政治非常敏感,但電影裡面浪潮班級的日常行為對我們普通華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們從小學生時代就開始喊口號,統一的服裝,各種一致的行為規範,集體主義幾乎伴隨終生,這樣的生活方式可能是跟東方國家的歷史傳統息息相關,我們的兩個民主國家近鄰日韓也是如此,也沒見人的行為有多麼的失控,電影多少還是有些誇大,甚至表面想借描述,批判浪潮班級的實驗,提醒社會警惕集權政治,暗地裡還是讚揚現代德國或西歐的政治制度。每次聽到發音又冷又硬的德語,就會感到搞不好哪天又來一個第四帝國,翻翻德國史,德意志就是一個軍事化的民族,估計現在暫時休眠了部分基因。

    我們總以為被消滅的就不會重複,覺得自己是所有時代裡最理性,最有思想的一群人,可是事實呢,電影《浪潮》告訴我們五天成就一個法西斯不是不可能的事,人是神秘的動物,你不能預料任何事,或許很容易被人所誘導,當所有人都瘋狂的時候,你或許也不會清醒。這就是狂潮,每個人獨立而脆弱,追求同樣的事情,祈求同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反應了什麼,裡面的主角是現實中的人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