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再看康橋
-
2 # 卷太郎攝影坊
濾鏡,是攝影中經常被用到的輔助器材。濾鏡一般可分為鏡頭保護鏡、消除紫外線的UV鏡、消除反光的偏振鏡、柔化成像的柔焦鏡以及降低鏡頭進光量的ND減光鏡等。這些濾鏡被用於不同的攝影創作需求,起到了“小物品,大作用”的價值。
一般使用各類濾鏡的方式有兩種:
1、在鏡頭前直接旋擰安裝上與鏡頭口徑尺寸相符的濾鏡。濾鏡都帶有螺絲扣,可以與鏡頭上的螺紋匹配,只要濾鏡直徑尺寸與鏡頭口徑相符,就可以直接擰在鏡頭上使用。這種方法最為直接、簡單、易操作、易攜帶,但是濾鏡的尺寸必須與鏡頭口徑相符,如果使用不同規格的鏡頭,濾鏡不能通用,需要準備多片濾鏡。
2、在鏡頭前加裝濾鏡支架,將方形濾鏡插入支架使用。這種濾鏡安裝方法使得濾鏡通用性更強,可以在各種口徑尺寸的鏡頭前加裝濾鏡,也可以在支架上安裝不同型別的方形濾鏡,但缺失了一部分便攜性,在相機前需要加裝專門裝置,更多使用在三腳架攝影方式中,手持拍攝不太便利。
上述兩種濾鏡安裝方式是攝影中比較常規的模式,如果鏡頭尺寸一樣,可以採用第一種方法,如果鏡頭多,口徑尺寸雜,那麼採用第二種方式居多。不過為了方便使用,有些廠家也在機身上動了腦筋,將濾鏡內建在機身內部,也就是可以在cmos前加裝濾鏡。這種方法多用於內建ND濾鏡,比如一些小型相機、影片攝像機上多采用這種方案。
當然,題主所說的在鏡頭後部加裝濾鏡的方法,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就像佳能推出的ef轉rf鏡頭轉接環一樣,可以將濾鏡插在轉接環上,這樣就不用考慮口徑尺寸的問題了,可以統一使用濾鏡。但是,這種方式真的靠譜嗎?為什麼這麼多年了這種後置濾鏡並沒有發展起來呢?我覺得可能是這些原因導致:
1、濾鏡放置在鏡頭與機身之間,影響防塵、防滴濺效能。鏡頭與機身之間的卡口設計是比較嚴密的,如果在這之間加裝濾鏡,或多或少會影響密閉性,這對於cmos來說不是一個好事。
2、濾鏡使用頻率並不高。濾鏡通常用於特殊攝影題材,日常各類攝影題材對濾鏡的需求並不是非常高,況且無論加裝何種濾鏡,對畫質都有一定影響,用一個低使用率的裝置破壞機身與鏡頭的匹配度得不償失。
3、影響機身與鏡頭通訊。機身與鏡頭之間需要透過電子觸點實現對光圈的控制、自動對焦等效能,如果在中間加裝濾鏡有一定機率會影響通訊機制。
4、影響鏡頭固定在機身上的穩定性。鏡頭與機身透過堅固的金屬卡口連線,相對來說比較牢靠,如果在中間加裝一個裝置,有可能會破壞其穩固性,這對於很多攝影工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寧願多費點事情去加裝濾鏡,也不願意破壞這種穩定連線結構。
-
3 # 老卜1949
我們知道,可換鏡頭的法蘭距是固定的,也就是說鏡頭與影象感應器之間的距離不是任意長度。如果硬在之間插入一枚濾鏡,改變了傳輸的介質,就導致了光路變長(空氣與玻璃、聚酯之類密度不同,光線傳播速度也不同)。使得相機無窮遠無法聚焦。當然,有些鏡頭在設計時即配備了鏡後置濾鏡系統,不過在使用時,該插口不得空置,且不能用不同厚度、不同介質的濾鏡替代。
回覆列表
內建濾鏡早就有,那是針對大型望遠鏡頭設定的。
因為前端直徑很大,所以設定了在尾端的插入式濾鏡。
由於濾鏡的使用,許多濾鏡是需要旋轉調整使用的。所以濾鏡按裝在前端,大型鏡頭使用起來還是不方便!
現在無反相機的內建濾鏡也已經上市。只是適用機型不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