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趙軍有軍隊是韓信十倍,敵我力量相差十倍沒有地利僅僅靠意志就能抵抗住嗎?趙軍軍營被佔也可以說是置之死地了,為什麼沒有衝擊韓信河邊大軍?
7
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背水一戰發生在漢滅趙期間,要分析可信度。首先要清楚背水一戰爆發的時間點和歷史背景,其次是雙方的兵力、帶兵將領和作戰地形,第三才是戰爭經過。其實經過分析就會發現,背水一戰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可信度極高。

    戰爭背景

    簡單介紹一下背水一戰的背景吧。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趙王趙歇被改封代王,張耳被封常山王。原趙將陳餘不服,向齊王田榮借兵討伐張耳,張耳戰敗投奔劉邦,陳餘將趙王趙歇迎回代地,趙王逐封陳餘為代王。

    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爆發,劉邦率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魏豹、殷王卬五諸侯軍隊進攻西楚,貢獻西楚都城彭城,項羽回軍,大敗劉邦。劉邦撤退至滎陽附近,楚漢雙方隨即開始長達數年的對峙。

    公元前204年,降漢的西魏王魏豹叛變,劉邦命韓信攻擊西魏國,殺死魏豹,平定魏地。之後,劉邦以韓信、張耳為將,攻擊代地、趙地。(如下圖)

    根據《淮陰侯列傳》記載“後九月,破代兵”,“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可見,韓信攻擊井陘是在滅代之後,而背水一戰就發生在井陘之戰。

    雙方兵力、帶兵將領和作戰地形

    雙方兵力其實可以從史料中看出來,根據《淮陰侯列傳》記載“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來看,韓信一方兵力應該至少有兩三萬人。而趙軍方面是“號稱20萬”,也就是說這20萬是誇張的說法,所以雙方兵力差距肯定沒有10倍,甚至應該差距不大。

    其實從戰爭背景也可以看出,陳餘身為代王顯然是在戰敗之後與趙王合兵一處的,也就是說這支軍隊應該是以趙軍為主力的,而且根據其他史料記載,代地此時正在由陳豨平定,趙國的北方便直接受陳豨軍隊的威脅。再看趙國南方,同樣有部分零星資料顯示,黃河以南的劉邦軍曾經有部分將領越過黃河攻擊趙軍,但由於項羽軍隊的牽制,應當只是少量軍隊,但說明趙國南部仍然有威脅。所以說,趙國南北同時受威脅,趙國也不可能抽調全國兵馬投向井陘戰場,我們再來看井陘的地形(下圖),20萬軍隊絕對排布不開。所以趙軍肯定沒有20萬人,而且井陘關也根本容納不了那麼多人。

    再看雙方將領,漢軍方面主將為韓信,副將為張耳,韓信的能力就不必多說了吧。

    趙軍方面主將則是陳餘,而陳餘不論是從之前鉅鹿之戰的作為來看,至少和韓信不在一個層次上。

    作戰經過

    韓信先是兵分兩路,其中一路2000多人埋伏在井陘關附近的山上。然後韓信親自帶兵前去引誘對方出關,然後再佯裝戰敗撤退,而自己的主力部隊就在河岸背水列陣,韓信回到本陣之後雙方展開廝殺。而埋伏在山上的那一路兵馬則趁機遍插漢軍軍旗,造成關隘已被奪下的假象。

    從地圖我們可以看出,交戰地是一個狹小的谷地,左右兩邊都是高山,雙方數萬兵馬根本排布不開。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在雙方兵力差距本來就不大的情況下,漢軍依靠著背水一戰激發起來的勇氣與對面死磕,趙軍不敵很正常。

    眼看戰事不利,趙軍於是撤退,然而等撤回關隘前一看,到處都是漢軍旗幟,趙軍以為關隘已被奪下,軍心潰散之下最終戰敗。

    所以,綜上所述,《史記》中的記載還是比較可信的,背水一戰是韓信充分利用了戰場形勢和地形採取的戰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留守兒童,來年有什麼好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