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美學星空

    瀉藥

    屋漏痕是一種字勢,由顏真卿總結懷素草書而得,草書晚於隸書。

    草書提煉得字勢,而隸屬相對於草書顯得中規中矩,不過仔細閱讀就可以發現其中得“勢”的走向。

    東漢隸書

    第一個字字勢向右、第二個向左,雖不明顯但仔細體會依舊可得。

    可以說草書得“屋漏痕”是歷代書法的一個提煉總結。

    是線條藝術的精髓!

  • 2 # 令狐書社

    “屋漏痕”是個大家經常說到,但概念又不是很清楚的詞,首先說什麼是屋漏痕,直接翻譯就是雨水漏到屋子牆上的痕跡。這是一種狀態,可以有無數解釋。宋代的姜夔說表示起止無痕跡;也有人說表示線條有變化;還有人說是宣紙暈染的效果,這個不確切,唐朝時宣紙有,但不流行,寫字用硬黃紙、白麻紙更多。

    想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先要看看“屋漏痕”是誰提出的?是什麼時候提出的?“屋漏痕”最早見於唐朝書論《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懷素和尚說了一大堆比喻,顏真卿就一句:“何如屋漏痕?”懷素說:“得之矣!”這裡有個問題,顏真卿沒有留下草書作品,而懷素是草書大家,懷素說的都是以他的草書創作感受,為什麼顏真卿可以一句話打動他?說的不會是草書,而是用筆的方法。很多人也說過,這個詞說的是中鋒用筆。但是中鋒用筆究竟是什麼狀態?為什麼要用屋漏痕來比喻?細讀古代書論會發現,在魏晉時代,幾乎沒有中鋒的概念,雖然人們寫字會用,但衛夫人、王羲之等人留下的書論裡,都沒有提出過中鋒用筆。直到唐代,張旭、顏真卿、懷素等人在書法探索的同時相互談論印證,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等理論文章流傳起來,中鋒的概念才漸漸清晰。其中最有代表性、貢獻最大的顏真卿。顏體的楷書和行書都已中鋒用筆為主,並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中鋒用筆和王羲之的拓鋒鋪毫的用筆方式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技巧體系。中鋒的用筆狀態是什麼樣子呢?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載:宋徐鉉善小篆,映日觀之。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於屈折處,亦當其中,無有偏側,乃筆鋒直下不倒側,故鋒常在畫中,此用筆之法也。這段記載說出了中鋒寫出線條的狀態。中鋒用筆要求筆尖在筆畫的正中,筆毫凝聚,中間的筆鋒部位力量最大,所以沈括記載筆畫的中間有一縷濃墨。筆鋒周圍的筆毫為輔毫,力量稍輕於筆鋒。中鋒原來是寫篆書的典型筆法,所以人們把顏真卿的字成為有“籀篆氣”,就是因為顏真卿的行書、楷書特別強調中鋒用筆,所以與古雅的篆書產生了某種氣息上的類似。

    懷素之所以被顏真卿所打動,就是因為他的草書也是以中鋒特點,細勁圓活,這種風格不用中鋒是表現不出來的。

    最後可以揭開屋漏痕之謎了,屋漏痕所說的就是雨水漏進屋子裡,一縷水線從牆頂流下,牆灰有洇水,中間的一縷水線顏色最重,兩邊洇水顏色稍輕。是不是和沈括記載的中鋒線條一樣?(注意,不是宣紙才有這個效果,只要中鋒用對了,毛邊紙等都能呈現。)

    這種中鋒的寫法,墨蘸飽了,渾厚飽滿,墨稍枯時蒼茫遒勁,往往在筆畫的兩端有絞轉調峰,加強筆毫凝聚的力量,也就是藏鋒逆入,無往不復。

    下面的圖為顏真卿的楷書,行書,王羲之行書,對比一下看看,還有懷素的草書。仔細觀察,自會對筆鋒的不同狀態有所瞭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特曼步入21世紀後的轉變,你們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