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想星空分外藍
-
2 # 溫柔的海1111
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規範之一,就是“與求助者不能產生和建立諮詢之外的任何關係,儘量避免雙重關係”。所以你說想成為身邊人的心理諮詢師,這是不可能的。
對於“自學心理學課程”這個問題,我不建議你這樣做。首先,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最好還是進行系統的學習,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其次,即便通過了國家心理諮詢師的職業資格考試,也僅僅表示你拿到了這個職業的敲門磚而已,要想真正從事心理諮詢、或者說在心理諮詢這個行業當中有所成就,還要經歷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再次,心理學的流派很多,諮詢的方向也很多,同時這也是一項實操性很強的工作,自學難以成才。因此建議你還是跟隨老師、系統地學習。
-
3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很多學習心理學,進而成為心理諮詢師的人,都是抱著一種“助人自助”的初心而來的。
他們中有很多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受到了傷害,艱難困頓下求助於心理學,希望得到開解與救贖。有些人確實得到了,懷抱著感恩的心想要把愛與溫暖傳遞下去,於是走上了心理諮詢師的道路。
這聽上去非常美好,有些時候這麼做也確確實實很美好,但我還是要在這裡鄭重告誡想要走這條路的朋友們:儘量不要給與自己有重要、緊密關係的人做諮詢。
這是我血與淚的教訓。
要保證諮詢的有效性,諮詢師必須在來訪者面前保持相對的中立與客觀。
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能夠跳出來訪者的視角,以一種抽離的方式來審視局勢,再跳回其中,以真情實感共情來訪者,這時我們所呈現出的客觀事實才有可能為來訪者所接受。因為來訪者相信我們能做到客觀,同時又感受到了我們的理解與真誠,他的內心才會接受我們呈現的事實。
但如果我們的來訪者是與自己生活有緊密連結的物件,我們與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深深的捲入,情感交織,利益糾葛,那麼我們就很難,甚至可以說不可能做到客觀與中立。我們會不自覺地對他有期待有要求,來訪者因著和我們的關係,也會對人對己有預設和要求,這時,我們就無法讓來訪者自由探索、發展自己。
而且,諮詢師與來訪者之間在確立了這種諮訪關係時,就已經註定了雙方之間的關係具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平等:我們比來訪者懂的更多,力量更大,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那麼如果對方是親密重要的人,這必然會導致雙方之間關係天平的失衡。也許我們的諮詢會給到他們滋養和力量,但另一方面,低我們一等的感覺也會啃噬他們的內心,這無異於一邊喂補藥一邊喂毒藥。
所以,我們可以陪伴、理解、傾聽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但如果想要他們得到專業諮詢的幫助,還是讓他們去找一個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吧。
回覆列表
學習心理學是一個漫長的長程,分支比較多,針對人群也不同,難度程度更是不同,比如說有針對兒童心理諮詢的方向,婚戀諮詢的方向,自我成長管理諮詢的方向,臨床心理諮詢等不同的方向,其中和工作,生活相關的心理學,可以更容易應用起來,比如說管理諮詢中,有涉及到個人成長,情緒調節,壓力管理,職場心理健康等不同的內容,可以針對成年人做自我學習成長,並且還可以幫助他人成長,除了這個方向還有其它很多心理學的方向可能學習,這其中可以挑選一起相對容易的方向先學習,後期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可以再繼續學習其它方向的心理學內容。不過,較於內容較多較深入,自學是非常困難的,建議選擇一個專業的院校去學校,學習需要的是導師的引導,案例的分享,過程的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