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幻西遊飛飛
-
2 # 新年裡的老人
其實在最近優酷熱播的一部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就有傳遞資訊的一種方式:望樓;而早在兩千七百多年前,有專門用於傳遞軍情的烽火臺,就是人們在地勢高的地方隔著一定的距離建築一個烽火臺,在邊境上連成長長的一條線,烽火臺上面堆滿柴草和乾草,周圍的烽火臺看到狼煙收到訊息也會點燃,形成一個資訊鏈讓軍隊收到並行動,烽火臺沒聽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應該有所印象吧,說的就是烽火臺傳遞資訊,這就是軍隊的古老傳播方式。後來,有了郵驛制度,就是步行傳遞和騎快馬傳遞,當時的驛站就是供給傳遞員休息和換馬的地方。到了清代,有了油傳局,有以下幾種方式: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多用於戰事緊急;雞毛信:用於民間;羽毛:徵調軍隊;然後還有所謂的飛鴿傳書(信鴿:一般需要很大力度的訓練),快馬傳書等等等。
-
3 # 蟲洞郵電局
古人傳遞資訊的介質其實挺多的——先期是口口相傳,接著有結繩,以及在龜殼,貝殼,獸皮,木片,竹片上記事;後來有了棉麻綢錦,有了紙張——寫信變得更方便了。
印刷術的出現,讓資訊傳播變得更加從容,批次化的結果是促進了報紙媒體的誕生。
咱們再說說資訊傳遞的渠道——古時候,書信主要靠官方的郵差或私家信使,有的人把小動物訓練成信使——信鴿就是其一;中外軍方遇到緊急情況都有使用烽火訊號的記錄——而“烽火戲諸侯”告訴我們,所有的資訊,都未必是真實的。
聲音、焰火也被用作傳遞資訊的方式,中國許多古城都有鐘鼓樓,晨鐘暮鼓成為一種城市生活節奏;做買賣的有自己獨特的道具與叫賣吆喝聲,比如有敲梆子賣豆腐的。焰火的用法,請您參考周星馳電影《功夫》中斧頭幫聚集人手的精彩片段。
-
4 # 凡人陸壓
不外乎靠人的嘴,口口相傳。
陸路有驛站,官道很早就直達全境。
水路有碼頭,航運發達的朝代,訊息傳播的越快。
-
5 # 聚散離合總關情
不問今昔,對於新聞訊息的真實度,我始終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並且是親眼所見才為實。
古代媒體不發達,訊息通常有兩種傳播方式,一種可以稱之為橫向傳播,一種作為縱向傳播。
所謂橫向傳播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小道訊息,也就是人們口口相傳的訊息,當發生一件大事,或者某人做了什麼驚為天人的事,那麼看見的人就開始傳給沒有看見的人,這時候聽到的人在繼續傳給其他人,慢慢傳播開來,就這樣訊息範圍不斷擴大。
那麼這樣,有的人就納悶了,地域那麼廣,為什麼有的時候在很遠的地方發生的事,其他的地方很快就知道了呢,這個時候江湖就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人走南闖北,在酒店茶樓,邊開始邊吃邊喝邊暢聊。訊息就快速的傳播開來了,可信度到底有多少呢?可想而知從源頭傳到其他人耳中,都不知道是幾手的訊息,很多時候都是以訛傳訛,只要是一件事透過別人的口中說出,都變得非常主觀,添油加醋,味道雖然很豐富,但是失去了原味。
另一種縱向傳播則是書籍記載,這種留待後人品讀的史書。真實度會稍微高一些,如《史記》紀傳體史書,《資治通鑑》編年體史書,皇帝讓相應的文臣去編寫這些史書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實地考察調查的深入一些,留給後人的史集真實度高很多。
如今媒體是相當發達,報紙,電視,網路,百花齊放,但是我仍堅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並且是親眼見才為實。
回覆列表
一般的資訊傳遞常見的有。飛鴿傳信,信使騎馬傳遞。真實度的話,因為古代用紙的限制,往往事件只是描述大概的情況。並不能做出詳細的描述,所以收信人能做出的推斷也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