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講述百姓身邊故事

    70年代中、末期,那會我還在讀小學,至今還清清楚楚記得,每年的除夕,乃至整個春節期間,總會煮上一大鍋香噴噴的紅燒肉,再炒上幾個蔬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熱氣騰騰地吃上一頓大餐。

    這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家過年最有象徵意義的一件事情。

    70年代,國家尚未結束“文革”的餘熱,還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國家極其貧窮落後,經濟蕭條,物質更是匱乏。在有些地區,溫飽問題尚未解決,更別談能吃到大魚大肉了。雞鴨魚肉等副食品都需憑票限量供應。就拿魚來說吧,平時,你即使有錢也在市場上也是非常難覓其蹤影的。也只有在每年春節來臨之前,地方政府部門會給每家每戶發放“魚票”。大戶人家(家庭人口較多)的魚票會比小戶人家(家庭人口較少)的魚票可以多購買30%的魚。

    因為當時魚更稀缺,所以,一般來說,過年最主打的菜便是“紅燒肉”。

    買肉當然也得憑肉票。為了能順利買到肉,半夜三、四點鐘就要起床,趕一、二十分鐘的路程,去菜場排上二小時的長隊,才能買到肉。

    當時,為了把年過好了,儘可能的增加菜餚的品種,大人會把買回家的肉做成幾道葷菜。在拿出一部分肉做紅燒肉之外,還把剩餘的一部分肉剁成肉泥,做“百頁包肉”、面巾塞肉。於是,一塊肉便可以做成三道菜,而且味道也各不相同,增加了花色品種,也增添了濃濃的年味。

    那個年代,春節放假天數是三天,這三天也是全年之中唯一一個讓我們家家戶戶能頓頓吃到肉的三天,所以特別難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oppo手機分幾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