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說新傳
-
2 # 南山智叟2
所謂合背是指一枚銅錢沒有背面。就是兩面都是正文。實際是錯鑄錢。
崇寧通寶是宋朝皇帝趙佶寫的錢文,就是被皇帝耽誤的藝術家的那位。他自己創造了一種書體,叫瘦金體。崇寧通寶四字就是趙佶寫的瘦金體。
所謂合背是指一枚銅錢沒有背面。就是兩面都是正文。實際是錯鑄錢。
崇寧通寶是宋朝皇帝趙佶寫的錢文,就是被皇帝耽誤的藝術家的那位。他自己創造了一種書體,叫瘦金體。崇寧通寶四字就是趙佶寫的瘦金體。
在回答題主問題前,先來了解一下"合背錢"的一些資料。
眾所周知,古今各種金屬錢幣大都有正背面之分。但是也不能說沒有例外,在中國古代貨幣中就有一種錢幣,它的正背兩個面的幣文卻是一模一樣的。這種錢幣在古錢詞典中被稱為"合背錢"。據有關錢幣刊物資料介紹,至今,已被人們發現的"合背錢"有五代十國的"周元通寶",北宋的"崇寧通寶""大觀通寶",明代的"萬曆通寶"等。
根據古代的鑄錢工藝,正常流程是不會出現"合背錢"這一特殊產物的。對此,《江蘇錢幣》曾有人專門撰文分析,認為之所以會有流傳不排除兩種可能:一是鑄錢工匠在鑄制時疏忽大意,誤將甲面錢範與乙面錢範相合, 鑄出了兩面錢文的"合背錢";二是,也不排除當時工匠們有意而為戲作了“合背錢”。但不管是戲作還是誤作,這種錢都是難得一見,不可多得的奇異品種,值得收藏。
據研究資料顯示,崇寧(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二個年號,在北宋的歷史上存在了五年。當時,宋徽宗為囊括天下資財鑄造了大量虛值大錢和輕賤的鐵錢,至今存世尤多,極為常見。其中,就以崇寧通寶與重寶當十銅錢版式最為繁雜,每類都有上百種。據《中國收藏》雜誌2002年刊載的劉徵、梁學義、國治齊的《崇寧通寶版別分類》一文介紹,其蒐集統計的各種版別崇寧通寶錢幣有200多品。
在錢文中,堪稱一絕的宋徽宗獨創瘦金體"崇寧通寶"“合背錢”,雖然在諸譜中所標級別不高,但卻絕非容易搜尋之物。
在高建蘭、盛衛國發表在《江蘇錢幣》2012年第1期的《奇趣合背錢--崇寧通寶》中,筆者介紹,所收藏的一枚崇寧通寶折十“合背錢”,青銅質,錢體厚重,直徑34.7毫米,厚3毫米,穿寬7毫米,陽文字深1毫米,重18克。“寶、寧”二字冠點長且向左傾 ;長點“崇”;斜丁“寧”;高走“通”等,幣界公稱謂“崇寧通寶”大字版。
《收藏界》雜誌2009年第2期還曾經刊出過潘龍所寫的《“崇寧通寶”合背鐵錢》一文,筆者介紹其崇寧通寶鐵錢版別較少,乏有稀品。其本人在2007 年10 月中旬, 收藏有一“ 崇寧通寶”合背鐵錢。兩面錢文呈180 度倒置, 字跡與當十銅錢相同。該錢外徑34.7 毫米, 穿徑7.2 毫米,厚3.4 毫米, 重12.3 克。錢體腐蝕深厚,鏽層錯落有致, 過渡自然, 滄桑古樸斑駁陸離, 部分錢文已剝蝕不仔, 地章受浸嚴重處幾欲通透, 手感適中, 叩之聲音渾然暗淡。
據高建蘭、盛衛國在《江蘇錢幣》雜誌2012年第1期發表的《奇趣合背錢--崇寧通寶》一文中介紹,由於“崇寧通寶”合背錢的奇異與罕見,倍受幣界關注,當時在網上售出價有達 8700 元。
不過,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人不擇手段製作成將兩枚普品錢磨光相粘的合背錢;單、雙面腐蝕的合背錢;單、雙面雕刻的合背錢以及翻砂偽制的合背錢。模擬幣一眼可看出 , 若用放大鏡觀察還能見沙坑;舊幣加工後粘帖而成的,可透過眼看手摸幣的邊緣便能看出其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