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聲宏紫閣
-
2 # 山西晚報
農曆正月二十五,按照山西太原的風俗填倉節習俗吃白麵饃饃。太原民俗填倉節有民俗歌謠:“填倉人人填倉來,麻子黑豆填到我家來,麻子炸了油,黑豆餵了牛,留下小米子熬著喝稀粥。”
六七十年代的太原填倉節,孩子們手裡拿著高粱秸稈,在院子裡敲著,跑過來跑過去唱著填倉歌謠;家庭主婦們認真做割糕、點糕燈,內心期盼著今年風調雨順,敬神祈福;男人們收拾農具,準備第二天開春下地勞動。
“割糕是一層紅棗一層黃米麵,吃起來跟現在的油糕差不多,但是蒸出來的,聞起來特別香,淳淳的棗香、麵食香,吃起來甜甜的。不過,那是用來供奉天倉神的。這天人們吃的是全白麵的饃饃。”山晚君採訪了太原親賢村大娘韓玉蘭稱,傳下來的一句話“填倉饃饃十指糕”,說的就是這個習俗。
韓玉蘭大娘說“現在的填倉節,人們都不重視啦,甚至忘記了,實際上老輩人對此節很看重,採買填倉,祭祀倉神,祈禱倉廩常滿,豐衣足食,殷實富裕,這個節是一定要好好過的。”太原人在填倉節這天按習俗要吃饃饃、吃花捲,就著大燴菜。小填倉、大填倉都是如此。
-
3 # 容我想想
“填倉節”是中國的一個民俗節日,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弛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徵皇糧,以致連年俗荒,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開啟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糧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
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找找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各大糧商米販均祭祀倉神。一般人家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麵、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正如清《帝京歲時紀勝》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正月二十五黎明,家家戶戶都在院裡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著糧囤,在裡邊放些五穀雜糧。有人說,這是祈望五穀豐登、糧食滿囤的意思。這是後來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了其他各種不同的含義。目華北農村及北京郊區,農民們流傳諺語“填倉,填倉,小米乾飯雜麵湯”。平日農民生活很苦,填倉節時吃頓小米乾飯雜麵湯(雜麵,指綠豆麵的切條,老北京切面鋪有售),就算改善生活了。
回覆列表
填倉節亦稱“添倉日”。我們河北石家莊趙縣叫開倉日。這天,富裕人家在倉房內用柴灰撒在地上,圓的代表甕,方的代表囤,裡面放置米,麥,豆等糧食,香燭致祭。
填倉節流行於 全國各地,尤以北方地區盛行。時間為每年夏曆正月二 五。有三說,一說以酒食飽腹為填倉。清富察敦崇《燕 京歲時記》引明陸啟浤《北京歲華記》:“二十五日人家市 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
另說在該日糴米積薪,收貯煤灰為填倉。清潘榮陛《帝京 歲時紀勝》:“京師居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 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 其日日填倉。”
又說以灰畫囤於地,置谷少許於內,象徵圍 倉,亦稱“填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