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來聊史

    朕在秦朝前就是“我”的意思,秦始皇滅六國後,才將朕作為皇帝的專有稱呼。

    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期,朕是第一人稱代詞,意為“我”,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稱自己為“朕”。屈原的《離騷》中記載:“朕皇考曰伯庸”。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此後遂專為帝王自稱。

    《現代漢語詞典》對朕的解釋是: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自稱。”但是這有兩點說明:

    1、“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期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

    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校釋譯論》指出的:“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即“我的”。”在《大盂鼎》中:“勿廢朕令”,意思就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在《尚書.湯誓》中也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在許慎《說文.舟部》中解釋朕:我也”。這些都足以證明在先秦時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但是如今流傳下來的《尚書.湯誓》已非原本,難免被後人塗改。

    2、“朕”字自秦始皇開始就是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中記載:“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去臺灣金門可以玩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