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中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僅有不到1%,而在德國能達到80%,法國40%。國外的急救技能普及率為什麼這麼高?是如何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教育的?
先來看美國。有資料顯示,在美國接受過CPR技術,即心肺復甦技術培訓的人數超過7000萬,接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掌握急救技術成為很多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在急救技術的普及方面,美國是怎麼做的?
據紐約華爾街多媒體記者介紹,美國急救措施普及教育力度比較大,在美國的很多公共場合,特別是人流較大的地方都會配備自動體外除顫機AED,確保突發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援。美國很多高中和大學裡都會有關於急救知識的必備課程。在很多美國的健康課上老師會手把手的教同學,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急救。比如有人在進餐時被食物噎到,有人暈倒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搶救方法不同。面對需要心臟急救的病人時,對於成年人、兒童或嬰兒採取的措施不一樣。
老師為了讓學生記的更清楚,會帶不同的人體模型來上課。在進行所有的場景訓練之前,老師首先會教一些理論的知識。例如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幫助,當事人是否清醒等。所有的理論知識結束之後,學生會進行考核,只有透過的同學才能夠進行下一步學習,而同學會在課程結束之後進行筆試以及模擬場景。透過的同學便可以拿到一張帶有美國紅十字會標識的小卡片,上面會有他們的名字。證明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學生可以對當事人進行搶救。在美國差不多有50%的人,都有接受過這樣緊急搶救的課本。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往往旁邊的路人就能夠把握住最佳的搶救時機。
再來看德國。德國是世界上應急管理體系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除了專業醫療系統擁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體系,志願者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是專業救援隊伍的龐大後盾。“急救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而在急救知識同樣從娃娃抓起的澳洲,約有40%的人口具有基礎的急救知識,25%的家庭有常備急救箱。據澳洲華人胡方介紹,澳洲法律強制規定一部分群體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備急救知識。根據澳洲職業與安全法的規定,一般一個超過25人的公司必須至少一人以上進行過專業的急救培訓和擁有急救證書。一些特殊的行業,比如教育行業、社工類或其他服務類行業,對於員工有硬性急救證、持證上崗的要求。急救證書通常需要進行正規的為期一至兩天的培訓才能獲得,培訓主要以實際操作的演練和考核為主,這種證書的獲得後並不是終身有效,更不是走過場,需要定期重新學習來更新自己的證書。按照規定,急救證書需要每三年更新一次,而心肺復甦證書需要每兩年更新並且重新學習一次。
再來看日本。在日本,急救通常要求專業的人員來操作。《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表示,311大地震之後,日本也開始重視呼籲民眾學會自救。近年來,日本的急救醫療存在著嚴重的人員不足的現象,日本政府非常提倡自救、共救和公救的理念。特別是在大地震以後,政府製作了一些急救措施的網路影片講座,其中介紹了人工呼吸法,正確使用心臟除顫器的方法,正確撥打急救電話的方法等,目的是讓更多人掌握自救的方法。民眾還可以透過參加全國各地的消防總署舉辦的急救實際操作講座等多種途徑掌握急救技術,民間組織和媒體不斷做著普及急救知識的工作。比如每年一進入夏季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會經常以各種形式宣傳防暑降溫的知識,講解一些中暑的急救方法等。此外,各個街道、公寓、企業、學校等每年都會組織消防演習,活動中會教授人們自救和救助他人的基本方法。
據統計,中國應急救護技能普及率僅有不到1%,而在德國能達到80%,法國40%。國外的急救技能普及率為什麼這麼高?是如何進行急救知識的普及教育的?
先來看美國。有資料顯示,在美國接受過CPR技術,即心肺復甦技術培訓的人數超過7000萬,接近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掌握急救技術成為很多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在急救技術的普及方面,美國是怎麼做的?
據紐約華爾街多媒體記者介紹,美國急救措施普及教育力度比較大,在美國的很多公共場合,特別是人流較大的地方都會配備自動體外除顫機AED,確保突發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援。美國很多高中和大學裡都會有關於急救知識的必備課程。在很多美國的健康課上老師會手把手的教同學,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急救。比如有人在進餐時被食物噎到,有人暈倒等。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搶救方法不同。面對需要心臟急救的病人時,對於成年人、兒童或嬰兒採取的措施不一樣。
老師為了讓學生記的更清楚,會帶不同的人體模型來上課。在進行所有的場景訓練之前,老師首先會教一些理論的知識。例如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幫助,當事人是否清醒等。所有的理論知識結束之後,學生會進行考核,只有透過的同學才能夠進行下一步學習,而同學會在課程結束之後進行筆試以及模擬場景。透過的同學便可以拿到一張帶有美國紅十字會標識的小卡片,上面會有他們的名字。證明在遇到緊急情況時,學生可以對當事人進行搶救。在美國差不多有50%的人,都有接受過這樣緊急搶救的課本。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往往旁邊的路人就能夠把握住最佳的搶救時機。
再來看德國。德國是世界上應急管理體系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除了專業醫療系統擁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體系,志願者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是專業救援隊伍的龐大後盾。“急救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而在急救知識同樣從娃娃抓起的澳洲,約有40%的人口具有基礎的急救知識,25%的家庭有常備急救箱。據澳洲華人胡方介紹,澳洲法律強制規定一部分群體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備急救知識。根據澳洲職業與安全法的規定,一般一個超過25人的公司必須至少一人以上進行過專業的急救培訓和擁有急救證書。一些特殊的行業,比如教育行業、社工類或其他服務類行業,對於員工有硬性急救證、持證上崗的要求。急救證書通常需要進行正規的為期一至兩天的培訓才能獲得,培訓主要以實際操作的演練和考核為主,這種證書的獲得後並不是終身有效,更不是走過場,需要定期重新學習來更新自己的證書。按照規定,急救證書需要每三年更新一次,而心肺復甦證書需要每兩年更新並且重新學習一次。
再來看日本。在日本,急救通常要求專業的人員來操作。《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表示,311大地震之後,日本也開始重視呼籲民眾學會自救。近年來,日本的急救醫療存在著嚴重的人員不足的現象,日本政府非常提倡自救、共救和公救的理念。特別是在大地震以後,政府製作了一些急救措施的網路影片講座,其中介紹了人工呼吸法,正確使用心臟除顫器的方法,正確撥打急救電話的方法等,目的是讓更多人掌握自救的方法。民眾還可以透過參加全國各地的消防總署舉辦的急救實際操作講座等多種途徑掌握急救技術,民間組織和媒體不斷做著普及急救知識的工作。比如每年一進入夏季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會經常以各種形式宣傳防暑降溫的知識,講解一些中暑的急救方法等。此外,各個街道、公寓、企業、學校等每年都會組織消防演習,活動中會教授人們自救和救助他人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