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
2 # 天宇的文史情懷
當年希特勒的戰略就是先解決英國,然後在回頭打蘇聯,只不過是戰略目標沒達成而已。
在德國閃電戰進攻波蘭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開始,做為波蘭的盟國英法都對德國宣戰,可英法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認為德國拿下波蘭後會去打蘇聯,也就是禍水東引,所以都沒有對波蘭履行盟軍的義務,可沒想到的是希特勒與斯大林早已私下達成協議,就是共同瓜分波蘭,而且雙方還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這樣一來英法的如意算盤落空,隨後德軍開始橫掃西歐。
當時德軍戰鬥力正值巔峰,僅一個多月就拿下法國,隨即德軍飲馬英吉利海峽。
由於有天險英吉利海峽,所以德國的戰略是逼迫英國談和,然後在回頭打蘇聯,可新上任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看出了險惡形勢,知道希特勒不可信任,即使答應和談,在德國打敗蘇聯後也會調頭打英國,如果英國在歐洲沒有了盟友,那英國將死無葬身之地,所以英國上下同仇敵太誓死與德國決一死戰。
現在很多人誇大了英國空軍的抵抗,都認為德軍不敢登陸英國是英國空軍多麼能打,可實際上並不是那麼回事。
當時英國已經被炸的千瘡百孔,德軍沒日沒夜的狂轟濫炸已經快讓英國崩潰,而這時美蘇都看出了險惡形勢,都暗中開始援助英國,美國派出了飛行員以志願者的身份參戰,蘇聯更是向邊境調兵遣將,準備進攻德國,並以制訂了先發制人的作戰計劃,什麼互不侵犯條約都是騙人的,蘇聯的想法是等德軍跨海進攻英國時就是蘇軍大舉攻入德國之時,這樣一來德軍首尾不能相顧,必敗無疑。可希特勒是什麼人物啊,蘇聯向邊境大舉增兵的意圖很快被希特勒判斷出來,萬般無奈,德國只能先放過已經被炸的奄奄一息的英國,把主力東調去打蘇聯。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沒擺脫兩線作戰的窘境,這也是德國的宿命。
德軍事實上打剛剛打敗了法國後便決定優先解決英國,然後騰出手來全力對付蘇聯。
希特勒首先向英國發出了比較模糊的和平倡議,可惜丘吉爾的上臺,強硬的反法西斯態度,使得和解的途徑被掐斷。
這樣只能透過軍事手段對付英國,就是對英國本土發起登陸行動,徹底佔領英國。1940年夏天,德國還有有可能登陸成功的,但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儘快發起攻擊,趁英國在其海岸線來不及設防的情況下予以打擊,7-8月份是最有利時間,海峽波平如鏡,利於德軍的快速登陸。
2.德軍在渡海過程以及以後的一段時間內,必須有效的遏制英國空軍和海軍在海峽區域的危險。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
德軍的關鍵便是要奪取英國的制空權,至少也要保證海峽附近區域的制空權,保證德軍登陸行動的安全實施。
可以戈林錯誤的認為攻打英國是他的空軍獨立的作戰行動,想依靠空軍不止要摧毀英軍的空軍力量,還要攻擊英軍的兵工廠等,最後又空襲倫敦去,從從精神上逼迫英國投降。以德國空軍的實力根本無法完成這些任務,最終不僅沒有取得制空權,反而使其空軍損失慘重。
也正是由於制空權的奪取失敗,迫使希特勒最終放棄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行動”。
感覺這件事戈林真是一個大坑,先是由於他的自大,非要靠空軍消滅敦刻爾克的30萬英軍,最終讓英軍撤退了,而這些力量也成為了英國本土防禦的主力。以後又大包大攬的去英國上空單挑去了,從不想著配合陸軍和海軍發起一場登陸行動,最終使德國沒有解決掉英國,讓盟軍將來開闢第二戰場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