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已經參與股票投資許多年了,也許“市場深度”(MarketDepth)對你依然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畢竟這是一個普通散戶無須考慮太多的問題,但是伴隨你資金量上漲,這又是一個你無法迴避的問題了。
所謂“市場深度”,就是某交易品種可以推動其價格出現一定幅度變化的訂單數量。如此解釋也許比較抽象,那麼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某A股上一筆交易價是21.00元,目前賣一檔掛著21.00的賣盤10萬股,同時賣二檔掛著21.01元的賣盤5萬股。如果我們要讓此A股的價格突破21元,比如上跳至21.01元,那麼我們就必須以21.00元的買單將所有的10萬股的賣盤全部買下來,同時至少再以21.01買入100股才能夠將其股價推高至21.01元。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認為針對此時此刻此股票上升1個單位的市場深度是10萬股。
當然,針對不同的需求,市場深度的度量標準也不一樣,譬如可以在上面方式的基礎上將賣一至賣五的總量視作市場深度,甚至對於一些長線資金而言,可以將一個交易日的成交額視作市場深度。
市場深度的存在,對於大資金的短線交易,意味著一場噩夢。
很簡單但是很殘酷的事實:即使你有一個成功率極高的基於技術分析的模型,告訴你應該在10元買入某股票並且在10.2元賣出賺到其中2%的差價,但是對於資金百萬千萬元以上的資金而言,如果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卻可能意味著利潤大大縮減乃至虧損——你的買單之龐大,也許為了成交這些買單就會把其股價從10元推高至10.25元,而你的平均成交價也許是10.15元,伴隨10.25元已經達到你的目標價,你若再發出賣出指令,那麼可能龐大的賣單又會把股價推低迴10.10元,而你的成交均價可能是10.12元,從走勢圖上來看絕對應該賺到2%的交易卻最終以虧損告終,究其原因就在於市場深度不夠,不足以承受你的資金量對於短線交易的需求。
文首的距離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你有如此特異功能,可能很輕鬆的賺到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但是伴隨你的資金量進一步上升,一切就會因為市場深度發生改變,尤其是當你的資金量大於這個股票的日成交額時,你都不可能滿倉買到足夠的股票去分享未來你預測到的上漲,所以你的總資金投資收益就會大幅縮減,想達到巴菲特上百億美元身價,自然是難上加難。
明白了市場深度的道理,很多投資者對於機構投資者者的歧視也就毫無道理了。遇到過不少個人投資者,年盈利動輒50%乃至100%,他們對於那些追求長線買賣,每年只要求10%甚至更少的機構投資者總是不屑一顧,甚至認為若自己代替這些機構操盤,那麼可以大幅提高他們的收益率。但是,考慮到市場深度,對於這些資金規模以億甚至百億元計算的大資金,普通個人投資者快進快出,按照技術分析買賣的方式根本無法操作,那些50%乃至100%的盈利,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
要體現機構投資者在市場深度面前的無奈,其實2009年8月A股的大跌無疑就是一個上佳的範本,從諸多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部分保險資金動輒100億元規模的要求,導致接近滿倉的基金不得不在市場中拋售來應對贖回,而A股雖然成交額每日過千億元,但仍舊難以承受這樣短時間內上百億元集中拋盤的突然襲擊,而這亦成為那段時間A股連續大跌的一個技術性原因。
即使你已經參與股票投資許多年了,也許“市場深度”(MarketDepth)對你依然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畢竟這是一個普通散戶無須考慮太多的問題,但是伴隨你資金量上漲,這又是一個你無法迴避的問題了。
所謂“市場深度”,就是某交易品種可以推動其價格出現一定幅度變化的訂單數量。如此解釋也許比較抽象,那麼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假設某A股上一筆交易價是21.00元,目前賣一檔掛著21.00的賣盤10萬股,同時賣二檔掛著21.01元的賣盤5萬股。如果我們要讓此A股的價格突破21元,比如上跳至21.01元,那麼我們就必須以21.00元的買單將所有的10萬股的賣盤全部買下來,同時至少再以21.01買入100股才能夠將其股價推高至21.01元。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認為針對此時此刻此股票上升1個單位的市場深度是10萬股。
當然,針對不同的需求,市場深度的度量標準也不一樣,譬如可以在上面方式的基礎上將賣一至賣五的總量視作市場深度,甚至對於一些長線資金而言,可以將一個交易日的成交額視作市場深度。
市場深度的存在,對於大資金的短線交易,意味著一場噩夢。
很簡單但是很殘酷的事實:即使你有一個成功率極高的基於技術分析的模型,告訴你應該在10元買入某股票並且在10.2元賣出賺到其中2%的差價,但是對於資金百萬千萬元以上的資金而言,如果不假思索照本宣科卻可能意味著利潤大大縮減乃至虧損——你的買單之龐大,也許為了成交這些買單就會把其股價從10元推高至10.25元,而你的平均成交價也許是10.15元,伴隨10.25元已經達到你的目標價,你若再發出賣出指令,那麼可能龐大的賣單又會把股價推低迴10.10元,而你的成交均價可能是10.12元,從走勢圖上來看絕對應該賺到2%的交易卻最終以虧損告終,究其原因就在於市場深度不夠,不足以承受你的資金量對於短線交易的需求。
文首的距離也是同樣的道理,即使你有如此特異功能,可能很輕鬆的賺到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元,但是伴隨你的資金量進一步上升,一切就會因為市場深度發生改變,尤其是當你的資金量大於這個股票的日成交額時,你都不可能滿倉買到足夠的股票去分享未來你預測到的上漲,所以你的總資金投資收益就會大幅縮減,想達到巴菲特上百億美元身價,自然是難上加難。
明白了市場深度的道理,很多投資者對於機構投資者者的歧視也就毫無道理了。遇到過不少個人投資者,年盈利動輒50%乃至100%,他們對於那些追求長線買賣,每年只要求10%甚至更少的機構投資者總是不屑一顧,甚至認為若自己代替這些機構操盤,那麼可以大幅提高他們的收益率。但是,考慮到市場深度,對於這些資金規模以億甚至百億元計算的大資金,普通個人投資者快進快出,按照技術分析買賣的方式根本無法操作,那些50%乃至100%的盈利,對機構投資者而言,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
要體現機構投資者在市場深度面前的無奈,其實2009年8月A股的大跌無疑就是一個上佳的範本,從諸多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部分保險資金動輒100億元規模的要求,導致接近滿倉的基金不得不在市場中拋售來應對贖回,而A股雖然成交額每日過千億元,但仍舊難以承受這樣短時間內上百億元集中拋盤的突然襲擊,而這亦成為那段時間A股連續大跌的一個技術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