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審出鏃教子》一般指《李存審戒子》。1、譯文李存審出身貧窮卑賤,他曾經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的父親年輕時帶一把劍離開家鄉,四十年裡,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九死一生的情況絕不止一次,剖開骨頭從中取出箭頭的情況有上百餘次。”於是,他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令他們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該知道你們的父親是這樣起家的。”孩子們都答應了。2、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諸子皆諾。3、出處擴充套件資料1、作者簡介司馬光,山西夏縣人。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今河南信Sunny山,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司馬光“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起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至和元年(1054年),隨龐籍到幷州(今山西)為官,後改幷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年)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幷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祐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司馬光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捲上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即位後,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寫序。此時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禦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像,飯食必祝”。死後,宋哲宗將他葬於高陵。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2、《資治通鑑》簡介《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李存審出鏃教子》一般指《李存審戒子》。1、譯文李存審出身貧窮卑賤,他曾經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的父親年輕時帶一把劍離開家鄉,四十年裡,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九死一生的情況絕不止一次,剖開骨頭從中取出箭頭的情況有上百餘次。”於是,他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令他們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該知道你們的父親是這樣起家的。”孩子們都答應了。2、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諸子皆諾。3、出處擴充套件資料1、作者簡介司馬光,山西夏縣人。其遠祖可追溯到西晉皇族安平獻王司馬孚。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曾為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屬翰林學士院),在藏書閣擔任皇帝的顧問,官居四品,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譽。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今河南信Sunny山,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司馬光“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中進士甲科,在華州(今河南鄭縣)擔任地方官。起初任奉禮郎、大理評事一類小官,後經樞密副使龐籍的推薦,入京為館閣校勘,同知禮院,至和元年(1054年),隨龐籍到幷州(今山西)為官,後改幷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年)龐籍因事獲罪,司馬光引咎離開幷州。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知諫院。嘉祐六年(1061年)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司馬光立志編撰《通志》,作為統治者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通志》八捲上覲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並供給費用,增補人員。宋神宗即位後,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寫序。此時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行新政,司馬光竭力反對,與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神宗命他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熙寧三年(1070年),自請離京,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現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任西京留守禦史臺,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鑑》,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書成後,司馬光官升為資政殿學士。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罷黜新黨,盡廢新法,史稱“元祐更化”。司馬光執政一年半,即與世長辭,“京師人為之罷市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靈柩送往夏縣時,“民哭公甚哀,如哭其私親。四方來會葬者蓋數萬人,家家掛像,飯食必祝”。死後,宋哲宗將他葬於高陵。追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賜碑“忠清粹德”。2、《資治通鑑》簡介《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