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色秋天品茗似水浮生
-
2 # 使用者6369109692826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華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孟子(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名軻,字子輿,鄒華人。 孟子認識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說:“民為貴”,“君為輕”。他主張實行“仁政”,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農民的勞動時間,並放寬刑罰,減輕賦稅。但孟子又宣揚“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是一種為統治階級辯護的思想。
3、荀子(前313-前238)戰國後期思想家。名況,趙華人。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星墜日食,颳風下雨,春生夏長,是自然界的變化,自然界的變化又是有一定規律的。人力能夠征服自然,應該利用自然為人類服務。這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它反映了戰國時期人們對自然鬥爭力量的加強。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辦私學對中國的教育影響是根本的,現在提倡的義務教育、及很多教學方法都是源自於孔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父子之間由於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不傷害感情。
墨子在教育方面比較突出的是他可以說是古時候的科學家,有超前的思想,提出宇宙論、在數學、物理學、哲學、邏輯學上都有突出的貢獻。
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凡是沒有經過教養的東西是不會為善的。而聖人也是由“所積而致的成聖之道”,所以他的《勸學》中才會有“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