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舞劇藝術從初創到成形的時期。 繼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舞劇《母親在召喚》《羅盛教》和借鑑戲曲藝術 的《盜仙草》創作之後,代表著那一時期舞劇藝術成就的《寶蓮燈》 《小刀會》問世了。
它們標誌著中國大型民族舞劇登上了歷史舞 臺。首演於1957年的《寶蓮燈》,以傳統的沉香劈山救母故事為藍 本,由李仲林、黃伯壽編導。 該劇從傳統戲曲藝術中得到豐富營養, 借鑑了西方芭蕾舞劇的結構和創作觀念及表演經驗,較好地塑造了 舞蹈化的劉彥昌和三聖母形象。
趙青在《寶蓮燈》中出色的藝術再 創造,為她奠定了在中國舞劇發展史上的地位。她善於將戲劇化的 人物情緒與具有細膩表現力的舞蹈動作結合起來,準確地塑造出一 個人間本沒有而又生動地活在百姓心中的“三聖母”。
首演於1959年的舞劇《魚美人》,講述了獵人、魚美人、山妖之 間的善惡鬥爭。幫助中國建立芭蕾舞體系的蘇聯芭蕾舞專家彼• 安•古雪夫擔任該劇總編導,使這出舞劇帶有比較明顯的蘇聯舞劇 樣式。
李承祥、王士琦、慄承廉等人則將某些中國民族風格儘可能 地融到劇情和動作中。該劇創造了較豐富的舞蹈形象,有很好的劇 場效果。 但是,該劇由於與西方芭蕾舞的“貼近”而曾經在公演之 後受到批評。
首演於1959年的舞劇《小刀會》,由張拓、白水、仲林、舒巧、李 群等人編導。該劇以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為歷史背景,表現了 華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壯麗、嚴酷以及劉麗川、潘啟祥、周秀英 等人的光輝如日的精神風貌。
劇中較好地塑造了正反兩方面的人 物,運用戲曲身段、把子功、武術、江南民間舞蹈、西方華爾茲等表演 藝術素材,將大的舞蹈場面、生動的舞蹈語言與舞劇人物的性格結 合起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該劇一直作 為民族舞劇創作中的成功典型而受到廣泛好評。該劇直接表現了 華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開創了民族舞劇的新局面,對於後來的 舞劇創作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劇中的《弓舞》曾經榮獲第七屆世界 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金質獎章。
其後,反映中國少數民族生活的《蔓蘿花》、表現農村歷史風俗 的《搶親》等相繼問世。196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五週年,大型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揮下演出,300多名 文藝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創造了中國演出史上的一個奇蹟。
與此同時,中國芭蕾舞劇藝術也逐步成長。1956年北京舞蹈 學校上演了第一部外國舞劇《無益的謹慎》,1958年第一次上演了 《天鵝湖》。白淑湘在刻苦地學習鑽研後終於成功地扮演了劇中的 女主角,被稱作“中國的第一隻白天鶴”。
1964年前後,華人自己 創作了反映民族生活的《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 《紅色娘子軍》取材於同名電影,將西方的芭蕾舞形式與中國 近代革命歷史生活相結合,塑造了一個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女奴形 象,引起整個世界芭蕾舞壇的矚目。
《白毛女》取材於同名歌劇,講 述了在惡霸地主壓迫下喜兒由人變成“鬼”,八路軍使她由“鬼”變 成了人的動人故事,再現了驚心動魄的農民翻身鬥爭。 從這兩部充 滿民族風格的芭蕾舞劇開始,中國芭蕾學派走上了自己的歷史行 程。
交際舞成為群眾自娛舞蹈的代表性形式之一。群眾性的歌舞藝術顯示出蓬勃生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中國舞劇藝術從初創到成形的時期。 繼反映現實生活的小舞劇《母親在召喚》《羅盛教》和借鑑戲曲藝術 的《盜仙草》創作之後,代表著那一時期舞劇藝術成就的《寶蓮燈》 《小刀會》問世了。
它們標誌著中國大型民族舞劇登上了歷史舞 臺。首演於1957年的《寶蓮燈》,以傳統的沉香劈山救母故事為藍 本,由李仲林、黃伯壽編導。 該劇從傳統戲曲藝術中得到豐富營養, 借鑑了西方芭蕾舞劇的結構和創作觀念及表演經驗,較好地塑造了 舞蹈化的劉彥昌和三聖母形象。
趙青在《寶蓮燈》中出色的藝術再 創造,為她奠定了在中國舞劇發展史上的地位。她善於將戲劇化的 人物情緒與具有細膩表現力的舞蹈動作結合起來,準確地塑造出一 個人間本沒有而又生動地活在百姓心中的“三聖母”。
首演於1959年的舞劇《魚美人》,講述了獵人、魚美人、山妖之 間的善惡鬥爭。幫助中國建立芭蕾舞體系的蘇聯芭蕾舞專家彼• 安•古雪夫擔任該劇總編導,使這出舞劇帶有比較明顯的蘇聯舞劇 樣式。
李承祥、王士琦、慄承廉等人則將某些中國民族風格儘可能 地融到劇情和動作中。該劇創造了較豐富的舞蹈形象,有很好的劇 場效果。 但是,該劇由於與西方芭蕾舞的“貼近”而曾經在公演之 後受到批評。
首演於1959年的舞劇《小刀會》,由張拓、白水、仲林、舒巧、李 群等人編導。該劇以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為歷史背景,表現了 華人民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壯麗、嚴酷以及劉麗川、潘啟祥、周秀英 等人的光輝如日的精神風貌。
劇中較好地塑造了正反兩方面的人 物,運用戲曲身段、把子功、武術、江南民間舞蹈、西方華爾茲等表演 藝術素材,將大的舞蹈場面、生動的舞蹈語言與舞劇人物的性格結 合起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該劇一直作 為民族舞劇創作中的成功典型而受到廣泛好評。該劇直接表現了 華人民的革命鬥爭生活,開創了民族舞劇的新局面,對於後來的 舞劇創作有很大的啟迪作用。 劇中的《弓舞》曾經榮獲第七屆世界 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舞蹈比賽金質獎章。
其後,反映中國少數民族生活的《蔓蘿花》、表現農村歷史風俗 的《搶親》等相繼問世。196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五週年,大型 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指揮下演出,300多名 文藝工作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創造了中國演出史上的一個奇蹟。
與此同時,中國芭蕾舞劇藝術也逐步成長。1956年北京舞蹈 學校上演了第一部外國舞劇《無益的謹慎》,1958年第一次上演了 《天鵝湖》。白淑湘在刻苦地學習鑽研後終於成功地扮演了劇中的 女主角,被稱作“中國的第一隻白天鶴”。
1964年前後,華人自己 創作了反映民族生活的《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 《紅色娘子軍》取材於同名電影,將西方的芭蕾舞形式與中國 近代革命歷史生活相結合,塑造了一個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女奴形 象,引起整個世界芭蕾舞壇的矚目。
《白毛女》取材於同名歌劇,講 述了在惡霸地主壓迫下喜兒由人變成“鬼”,八路軍使她由“鬼”變 成了人的動人故事,再現了驚心動魄的農民翻身鬥爭。 從這兩部充 滿民族風格的芭蕾舞劇開始,中國芭蕾學派走上了自己的歷史行 程。
交際舞成為群眾自娛舞蹈的代表性形式之一。群眾性的歌舞藝術顯示出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