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詞語都會在語義流變中經歷貶義化的過程。@劉博洋這話說的沒錯。華人喜歡文過飾非,喜歡用中性甚至偏美化的詞,來講述並不光彩的事情由於長時間,大家都用“奇葩”來描述那些行為迥異於常人的人,而多數情況下,這些人是不被大家理解的,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可笑的怪人。久而久之,奇葩就變得貶義了。@盧天亮也很有道理。但是奇葩根本不在此類。因為這個詞根本不是長期演化的結果。也從來沒有【久而久之,原先文雅的詞就被“弄髒”了】奇葩這個詞,在火之前,我敢說,根本不常用!什麼叫不常用?就是初中作文結尾抒情那段才用,生活中基本用不到或者被其他更加常見的詞彙替代的“有逼格”的詞彙。這本來就是行文更多,口語鮮見的詞。本身蘊含了一定的文學色彩。但是用來形容生活中某些奇怪舉動,完全是因為反差感。和相聲包袱差不多。簡直就是文雅版的於老師西裝領帶,最上面的扣子都扣著,下面穿丁字褲。——郭德綱就和有些人說北京人有時候用【您】來做嘲諷類似。這貶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個詞確實是因為網路火起來的。這樣用的反差感,怎麼傳播開來的就不清楚,但是絕對是很短時間扭轉意義的。根本不存在什麼“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的例子有沒有?有,比如上世紀,見面稱“師傅”是尊稱。但是滿大街師傅。現在就是“老師”,滿大街老師,我畢業之前就有人叫老師了哦呵呵。樓上說的久而久之意思演變,通常都是因為,那樣的詞彙特別常用。而奇葩,早先怎麼看都不是常用詞。奇葩更多是因為其本身略顯高逼格的底色和被形容物件行為的不可理喻的反差對比的包袱感。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這個國家對於異於常人的行為的不理解。
很多詞語都會在語義流變中經歷貶義化的過程。@劉博洋這話說的沒錯。華人喜歡文過飾非,喜歡用中性甚至偏美化的詞,來講述並不光彩的事情由於長時間,大家都用“奇葩”來描述那些行為迥異於常人的人,而多數情況下,這些人是不被大家理解的,也就是大家眼中的可笑的怪人。久而久之,奇葩就變得貶義了。@盧天亮也很有道理。但是奇葩根本不在此類。因為這個詞根本不是長期演化的結果。也從來沒有【久而久之,原先文雅的詞就被“弄髒”了】奇葩這個詞,在火之前,我敢說,根本不常用!什麼叫不常用?就是初中作文結尾抒情那段才用,生活中基本用不到或者被其他更加常見的詞彙替代的“有逼格”的詞彙。這本來就是行文更多,口語鮮見的詞。本身蘊含了一定的文學色彩。但是用來形容生活中某些奇怪舉動,完全是因為反差感。和相聲包袱差不多。簡直就是文雅版的於老師西裝領帶,最上面的扣子都扣著,下面穿丁字褲。——郭德綱就和有些人說北京人有時候用【您】來做嘲諷類似。這貶義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個詞確實是因為網路火起來的。這樣用的反差感,怎麼傳播開來的就不清楚,但是絕對是很短時間扭轉意義的。根本不存在什麼“久而久之”。久而久之的例子有沒有?有,比如上世紀,見面稱“師傅”是尊稱。但是滿大街師傅。現在就是“老師”,滿大街老師,我畢業之前就有人叫老師了哦呵呵。樓上說的久而久之意思演變,通常都是因為,那樣的詞彙特別常用。而奇葩,早先怎麼看都不是常用詞。奇葩更多是因為其本身略顯高逼格的底色和被形容物件行為的不可理喻的反差對比的包袱感。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這個國家對於異於常人的行為的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