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063253886702

    打春牛這一民俗又被稱之為“鞭春”,這是漢族的一種民俗,流行於中國的許多地區。在立春的前一天,人們會到先在家祭祀,然後用彩鞭鞭打,把“春牛”趕回縣府,在大堂設酒果供奉。男女老少牽“牛”扶“犁”,唱栽秧歌,祈求豐年。解放前後又出現了“打春牛”的耕作戲,一人系犁,一人掌犁,邊耕邊舞,或遊於鄉間,或演出於舞臺,增添節日氣氛,也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嚮往和追求。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據說自西周時期興起.《禮記·月令》記載,先秦時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領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 後來,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禮俗,歷代最高統治者都照行不誤,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縣府的開耕儀式由縣官主持,鄉村的春耕儀式由民間組織主持,歷代沿襲,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這種習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為象徵,由春官執鞭,有規勸農事、策勵春耕的含義,也是喜慶新春、聚會聯歡的形式。 這儀式發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據清人的《燕京歲時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男人們“鞭春”時,女人們“戴春”,她們頭戴色彩豔麗的純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飾物,老人和孩子則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捲、春餅。從這種祖祖輩輩延續不斷的迎春活動中,人們得到一種生命活力的釋放,更獲得一種民族文化的認同。 傳說神農氏嘗百草、分五穀,開始了農業,三皇五帝,都很重視農業,到周朝的時候,務農的事被提到朝議上,一面制歷,一面責令地方官每年舉行一次迎春的儀式。農為百業之本,春為一歲之首,這“迎春”的儀式,當然要隆重了。 立春的前一天,各地的官吏們都要洗澡,穿素服,不坐轎子不騎馬,步行到郊外,聚集鄉民,設桌上供。 焚香叩頭之外,還要在供桌前做一個土牛,讓扮作勾芒神的人舉鞭打土牛,這土牛被稱為“春牛”,“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懶惰,迎來一年的豐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鞭子的玩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