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唐朝之前稱諡號,唐之後就稱呼廟號,這是為什麼?
10
回覆列表
  • 1 # 最愛肉丸子先生

    古代皇帝一般都是有諡號和廟號的,其中稱呼為“××帝”就是其諡號,“××祖”或“××宗”是皇帝的廟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

    最開始對於皇帝諡號的評定是比較中肯的,但是從唐朝開始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所以唐朝以前的皇帝多稱為帝,唐朝以後的多稱為宗。

    我們現在就來說說歷朝歷代皇帝的諡號和廟號。

    1.秦朝

    秦朝皇帝均無廟號和諡號,主要是因為秦始皇認為“子議父,臣議君”為大不敬,廢除了諡法,故秦朝皇帝都是尊號。

    2.漢朝(西漢、玄漢、東漢和蜀漢)

    漢朝對廟號的評定比較嚴格,漢朝有36位皇帝(包括太上皇劉煓、少帝和廢帝),其中只有17個人有廟號,還有8人得廟號最後還被撤銷了,可見審定多麼嚴格,所以稱呼皇帝只能以其諡號來稱呼。

    3.三國(曹魏和東吳)

    從曹魏開始廟號就開始氾濫了,不信你看看下圖——

    4.晉朝(西晉和東晉)

    5.十六國時期無數人稱祖稱宗,就不一一列舉,舉一個漢人張軌的前涼國就可以知道了

    6.南朝

    7.北朝

    北魏

    8.隋朝

    從前面幾張圖可以看出隋朝以前幾乎皇帝都是有諡號,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故而多稱呼為“xx帝”。

    9.唐朝及以後

    到了唐朝以後為何多稱廟號,唐朝時皇帝為了表示對自己父祖的尊敬開始對他們進行加諡號,慢慢的由一個字或二個字的諡號變成七八個再到十個二十個都有可能。

    李淵是第一個諡號極其長的皇帝:太武皇帝→神堯皇帝→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唐太宗諡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你讓後人怎麼用諡號稱呼好呢?李淵叫唐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叫唐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不是特別不好記,故此時稱皇帝多用廟號。

    到了明朝開始皇帝幾乎都是一世一元的制度了,所以對明清皇帝多稱呼為年號,洪武帝、永樂帝、崇禎帝、順治帝、康熙帝等等,幾乎比較少去稱呼廟號和諡號了。

    中國古代皇帝諡號最長的得數滿清太祖努爾哈赤——“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達27字,可見其後裔的亂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間20米進深16米的房子,怎樣設計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