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師兄翡翠原石

    其實在戰國之世,各國都很清楚,百舸爭流不進則退,變法圖強成為了大家共同的目的。首先變法的並不是秦國,而是魏國的吳起李悝變法。之所以各國變法均未能達到秦國這樣的效果,關鍵點在於只有秦國徹徹底底的實行了軍功爵制。

    當時各國的貴族階層仍處於世襲狀態,真正有才華的人可以透過客卿或做門客的方式嶄露頭角,獲得權勢和地位。但普通老百姓卻沒有一個向上的通道,對於他們來說,打仗流的是自己的血,好處卻都歸了那些達官貴人,所以戰鬥的積極性並不高。

    而反觀秦國,普通百姓種地多產糧可以進爵,戰場上殺敵也能進爵。進爵後他們就能擁有更多的財富,獲得更高的地位。所以每每有戰事,秦華人民歡心雀躍,他們看著敵方的人頭就像看到了一堆堆的移動黃金,所以才有了虎狼秦國的說法。各國與秦交戰,自然是敗多勝少。

    那麼為什麼各國不效仿秦國呢?原因就在於傳統貴族階層的實力過於龐大,不容許平民階層的上升影響到他們的既得利益。而秦國當時是在國力極端虛弱的情況下進行的變法,作為一個落後的國家,反倒是貴族階層的力量沒這麼強大,當王族特別是國王全力支援變法時,更容易推進一些激進變法錯失。

  • 2 # 雲帆心語

    六王斃,四海一。半是天命,半是人為。

    華人講王道,即得人心者得天下。經過二三百年的諸侯戰爭,人們都渴望和平。統一是人心所求。話說“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和”嗎。

    秦國是顓頊的苗裔,祖先大斐曾幫禹治水。由於和商超關係密切,被周文王遷到西北的戎狄之地。秦襄王幫周幽王抗狄,後有又護送周平王遷都,才被分為諸侯。後又將遍佈戎狄的齊以西之地分給秦國。此後秦一直為生存和戎狄征戰。春秋時秦穆公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國才有了實地封地。這是生存危機,時刻驚醒秦人,不進則死。

    但是秦建國晚,國家弱,文化落後,直到秦孝公用商鞅變法,才經濟強大起來。惠文公用司馬錯擊敗楚國,范雎入秦後的遠交近攻國策,運用人才,集權於君王,加強集權。昭襄王用和縱破了東方諸侯的連橫策略。國家逐漸強大,成為虎狼之國。

    秦實行集權制度,使的它具有極高的行政效率。但如何保證政策正確就很重要。秦建國的形式和軍事鬥爭的要求,決定它有極高效率。每當戰鬥勝利✌,秦就會設縣,由庶長實行軍事統治,並直接向秦王負責。地方的統治權就集中在國君手裡,像其他國家的公族和私門激烈鬥爭甚至分裂國家的時候,如韓趙魏分晉,田氏代齊,就沒有發生。秦權力鬥爭也有幾次,王朝也有問題,如武王死後昭襄王繼任;嬴政的母親趙姬和嫪毐,呂不韋穢亂宮廷。只是單純的政權鬧劇,無傷秦政權大體。

    由於秦長期和戎狄雜居,近朱者赤,宗法制不嚴格。雖也有公族架空秦王的事件,私門不強,但最終還是權歸君王。君王可以招賢納士,使用外來人才。克服親親制,大膽變革,保證策略正確。這也促進了官員制度發展。商鞅,范雎,張毅,白起等都不是秦人,且都被逼到秦國。

    長期學習戎狄戰術,善於騎射,民風彪悍,締造善戰的軍隊,鐵蹄到處,攻無不克。毛主席說:槍桿子裡出政權。也可用在秦國,擁有強大的軍隊,使他可以統一六國。

    正是集權制度;宗法制弱;正確的外交政策;重視生產建設;使他優於六國,少了內耗,使國家強大。天時地利人和,自然而然,便承擔起統一大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如何做好微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