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叛逆期的高峰時期,這個時期,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怎樣去教導學生和引導學生?
4
回覆列表
  • 1 # 親媽學堂

    作為一個在“媽媽——教師”角色間隨時切換的人,我接到過很多家長諮詢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綜合來看青春期教育的“難題”大致集中在兩方面:

    1.“顯性對抗型”親子關係:這是家長反映最多的親子關係型別。具體表現為:父母一對孩子進行教育、說教,孩子就會“頂嘴”或者摔門而去。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幼年期親子相處的疏離,很多小時候跟祖輩生活,上學以後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容易跟父母產生這種對抗。在這種關係中,父母會將孩子的一切問題歸結為小時候祖輩過分溺愛、管教不足,對孩子的種種行為都看不慣,進而進行打壓。殊不知,當年那個一直“仰視”大人的小傢伙已經長高長壯了,以往父母由天然身體優勢在孩子心目當中形成的“權威感”日漸消失,慣用的呵斥、打壓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2.“隱性對抗型”親子關係:這是很多女性家長、“溫和型”家長反映較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跟孩子說什麼孩子都不聽或者沒有反應。這種局面多發生在親子長期分離後又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在這種關係中,父母總覺得由於各種不得已的原因對孩子管得比較少,內心有愧疚,對孩子的生活照顧無微不至、物質要求儘量滿足,但對孩子的內心成長曆程瞭解不足,對孩子的對抗行為顯得手足無措。

    上述兩種親子難題的共性是:“子不知父、父不知子”(當然放在媽媽和其他主要養育人的身上也適用)。孩子暴露出的問題五花八門,例如偷錢、逃學、早戀、沉迷遊戲、亂交朋友,總之就是“家長你不讓我幹啥我就想幹啥”。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有這樣的共識:沒有百分之百有效的育兒方式,只有科學的教育理念。想要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如下兩個理念一定要堅持:

    1.不打“攻堅戰”要打“持久戰”:

    親子關係的疏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緩和親子關係也不可能靠一頓飯、一個禮物、一次深談實現。很多家長都跟我抱怨過:老師,我按您說的跟孩子談了,根本沒用!我再問他,您談了幾次,他說:就這一次就夠了!氣死我了!其實在跟家長的“對抗”中,孩子也在觀察家長,你的心急、不耐煩,都會讓孩子覺得你沒有誠意。試問在這樣的心理支援下,孩子怎麼會主動接納你的意見?

    親子相處的美好之處在於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一杯早起放在床頭的溫水、孩子鬱悶時一個關切而剋制的眼神、孩子對什麼事情表現出興趣時你默默地理解和支援……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和改善關係的誠意。焦慮的家長們不妨將自己的期望週期延長一些,耐心一些,畢竟你和孩子這一生不是用來結怨的,什麼時候向孩子展現你的真愛都為時不晚。

    2.多示弱、少說教;多傾聽,少貼標籤:

    青春期的孩子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也渴望在親密關係中得到認同感。很多家長跟我反映:我家孩子跟我啥都不說,跟“狐朋狗友”無話不談。我的建議是:家長可以先從分享自己的經歷和苦惱作為開啟親子溝通的起點,有意無意間多問問孩子對家長的職場困難、電子產品使用有啥意見,讓孩子多嘗試從“被教育者”到“教育者”身份的轉變。這樣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孩子提升在家長面前的自我認同感,有了這樣的認同感,他就願意和你溝通了。

    當孩子跟你說起自己的苦惱時,不要急於找缺點、提方案。多站在孩子的視角“沉浸”到他的問題場景裡,試著這樣問孩子:你覺得這個局面是怎麼造成的?你覺得這件不好的事情改怎麼解決?我能為你做什麼?……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和孩子堅定地站在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問題打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的笑一塵不染的純白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