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69971747367

    “無目的而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學理論中最重要的審美原則,為了準確地把握這位美學理論家的思想,我們須把命題中的概念釐定清楚。什麼是目的呢?康德認為:“一個關於物件的概念在它同時包含著這個物件的現實性的基礎時叫做目的。”,它意指在一事物的本質中包含著它自己的內在可能性的根據,也就是說,一個事物的形成與發展不取決於任何外在的因素,而是有賴於其內在必然性。

    關於合目性的問題,康德認為在審美領域,合目的性就是達成了一種讓人產生愉快情感的意圖。而這種意圖的達成就是把單純經驗規律的多樣性歸結為原理的統一性。當一自然事物的形式,符合了我們頭腦中先驗的關於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原理,因此,也符合了我們的認識機能的要求,從而使我們在知性力和想象力的和諧產生的表象中,產生愉快的情緒。而引起自然的合目的性的美學表象的物件就被稱為美,透過情感對美的物件的判斷則被稱為審美。

    因此,審美和人類進行其他活動一樣,終極目的就是讓個體達到情感的快樂。可以說,喜歡愉悅歡快是人的本性使然,按照叔本華的觀點,人的本質就是意志,人在這種意志的驅使下本能地去做兩種最基本的追求,首先求生存,生存意志滿足之後,就追求高質量(比如肉體舒適、心情愉悅等)的生存狀態。好好色,惡惡臭是人類的本性所需。所以,只有能夠引起個人情感上的愉悅的物件才是美的,當知性力和想象力達到和諧狀態的時候,才能引起人的情感愉悅,從而達到了審美的目的。

    清楚了這些基本概念,就不難理解康德認為的審美的本質特徵——無目的而合目的性。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是說“除掉在一個物件的表象裡的主觀的合目的性而無任何目的(既無客觀的也無主觀的目的)以外,沒有別的了。”既是無目的的,又是合目的,看來是一個相互對矛盾的命題,這正是康德美學理論的卓見,康德將此看作“鑑賞判斷的二律背反”。對此,黑格爾說:“康德的二律背反,給了這樣的概念,即它不是詭辯的把戲,而是理性一定會必然碰到的矛盾。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看法。”這句話所包括的正命題是說:審美判斷是無目的的;而它的反命題卻說:審美判斷是合目的的。康德認為二者的對立是假相,它們都是真實的,可並存不悖的。所謂“無目的”;是說既無倫理、功用、慾望等主觀意志方面的目的,又無概念、邏輯等客觀認識方面的目的;既與實踐理性不同,又與純粹理性不同。凡“目的”總是與需要、利害相聯絡的,所以“無目的”也就沒有利害感了,既無官能的或是道德方面的利害感,也沒有理性方面的利害強迫我們去判斷,因而這種“無目的”的判斷就是一種超脫的自由的意識,但是,作為審美判斷儘管在心理活動上首先表現為自由意識,但又不可能是無緣無故,而是自有其特定依據的,這就是所謂“合目的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是不是應該隨和好相處點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