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50693112970

      《如歌的行板》採用復三部曲式寫成。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樂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亞坐在沙發上》的民歌,主題,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  演奏時,4件樂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從而使其音色都帶有朦朧、暗淡的色彩。  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覆而成。第一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與三拍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後,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為激昂,大提琴伴奏以固執的同一音型連續著,卻並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此後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題,後來又反覆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國大文豪——偉大的列夫•托爾斯泰老淚縱橫,柴科夫斯基一直對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認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詞”。  樂曲的第一部分由三個樂段構成。第一樂段的旋律用變奏的手法重複了一遍:這段委婉的旋律,給人以憂鬱、沉思的印象,情緒顯得十分壓抑。第二樂段的旋律是第一樂段的變奏:此後,再重複第一樂段的內容。樂曲的第二部分由兩段旋律構成。這兩段旋律,前者帶有憂鬱的情調,好像在祈求著什麼;後者的情緒則悲傷而不安。特別是大提琴撥奏的固定音型:及兩個內聲部的切分音伴奏:它們猶如沉重的腳步聲和不斷的喘息聲,從而使那種憂鬱不安的情緒更為鮮明地突顯了出來。樂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它好像有說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計地尋找解脫痛苦的方法。最終,好像人們把希望寄託在了宗教上。因為作者在樂曲的結尾處使用了宗教歌曲慣用的變格終止方法。  1877年初,俄國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的這部作品。當聽到《如歌的行板》時,被感動得熱淚盈眶。他曾說:“從這首樂曲裡,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南腸粉酸甜醬汁怎麼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