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者沙龍
-
2 # 摩典1
中醫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是基於模糊邏輯推理的,這在可靠性和精確性方面是有風險的,這取決於醫生的學識與經驗,也取決於患者對自身病況的準確感知與描述。正因為有主觀能動性的作用,這種診斷可以是全面的,因而具有整體觀和系統觀。機器人切脈能快速感測人脈博的頻率,乃至脈搏的強度,體溫等引數,但對中醫所說粘、滯、滑、沉等模糊性的症狀比較難處理。人工智慧(AI)同人的自然智慧(NI)相比,AI是對NI的模仿,能快速地替代人的簡單體力勞動以及可公式化的邏輯推理與判斷,其可靠性取決於經驗資料的掌握以及軟體的設計,這有待於技術的發展。不光是機器人切脈,醫學專家系統也是人工智慧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也是一個急待發展的方向,這需要醫學工作者(猶其是整個醫學系統)與IT技術人員合作,但目前這種合作是不太緊密的。正如自動駕駛技術,社會很急需,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還難以進入實用。
中醫看病基本方法是望聞問切的綜合運用,切(把脈)只是排在最後一位的方法。僅憑把脈看病,誤診率一定不會低,特別是看疑難雜症,更應該採用多種方法,並多加琢磨、反覆思考。只有這樣,才能撥雲見日、去假存真。
另外,順便說一下疑難雜症:
疑難雜症之所以疑,是因為有些病症與疾病不相符合,如熱病表現為寒症、寒病表現為熱症;還有的是上身是寒症、下身熱症,或兩者正好相反。
疑難雜症之所以難,說明這是古人沒能有效解決的問題,沒有現成的方子可以利用。
之所以說雜症,是由於有些病人有多種疾病集於一身,而且不同病種之間,在治療方法上往往多有衝突,給組方和和每味藥的用量的把握帶來一定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