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裡有兩個理論,叫虛假普遍性效應、和虛假獨特性效應。這兩個概念都屬於社會心理學概念。
一般來講,在觀念方面,我們往往會高估別人與我們的一致程度,這種現象稱之為“虛假普遍性效應“。比如,我們支援某項政策,往往就認為其他人也會和我們觀點一致。當我們對某個異性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更容易高估對方對我們的興趣。再比如,有人自己偷漏稅,他認為別人也會偷漏稅。自己賺錢很容易,就會勸別人先定”一個億的小目標“。
虛假普遍性效應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在觀念上,往往採取推己及人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別人身上。此外呢,我們常常和觀念相似的人交往,從而強化了別人和我們一樣的想法。現在的一些網路媒體,根據不同人的態度、興趣、偏好等,定製化、個性化地推送資訊,讓我們更難接觸到不同的觀念,或者不感興趣的資訊,進一步加大了這種虛假普遍性效應。
那什麼時候會低估呢?我們通常將自己的才智、品行、格調看得超乎尋常,只有少數人才具備,評估與這些相關聯的事情時,就會產生虛假獨特性效應。舉個例子,對於音樂偏好等涉及一個人的品位、格調的事情,人們就更喜歡成為小群體的一員,也就是俗稱的小眾愛好,這就是虛假獨特性效應。因為如果有同樣愛好的人多地扎堆,就顯不出自己的酷和與眾不同了。
心理學裡有兩個理論,叫虛假普遍性效應、和虛假獨特性效應。這兩個概念都屬於社會心理學概念。
一般來講,在觀念方面,我們往往會高估別人與我們的一致程度,這種現象稱之為“虛假普遍性效應“。比如,我們支援某項政策,往往就認為其他人也會和我們觀點一致。當我們對某個異性產生了濃厚興趣,也更容易高估對方對我們的興趣。再比如,有人自己偷漏稅,他認為別人也會偷漏稅。自己賺錢很容易,就會勸別人先定”一個億的小目標“。
虛假普遍性效應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我們在觀念上,往往採取推己及人的方式,將自己的內心投射到別人身上。此外呢,我們常常和觀念相似的人交往,從而強化了別人和我們一樣的想法。現在的一些網路媒體,根據不同人的態度、興趣、偏好等,定製化、個性化地推送資訊,讓我們更難接觸到不同的觀念,或者不感興趣的資訊,進一步加大了這種虛假普遍性效應。
那什麼時候會低估呢?我們通常將自己的才智、品行、格調看得超乎尋常,只有少數人才具備,評估與這些相關聯的事情時,就會產生虛假獨特性效應。舉個例子,對於音樂偏好等涉及一個人的品位、格調的事情,人們就更喜歡成為小群體的一員,也就是俗稱的小眾愛好,這就是虛假獨特性效應。因為如果有同樣愛好的人多地扎堆,就顯不出自己的酷和與眾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