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有次郊遊,隨從文臣甚眾。當走過秦朝名將阮翁仲陵園時,乾隆帝突然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隨從文臣們的學識水平,指著陵園裡的那尊石像問一翰林:“這石人是誰?”那翰林畢恭畢敬地答道:“這石人是仲翁。”堂堂一翰林學士,竟將“翁仲”作“仲翁”,乾隆聽了十分不悅。回宮後,即興寫了首詩,差太監送往翰林院。詩云:
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窗前少夫功。
而今不許為林翰,
貶到蘇州作判通。
那翰林將“翁仲”作“仲翁”,詩中亦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詞統統來個顛倒,索性一錯到底。用這一連串的反語,冷嘲熱諷,奚落戲弄,十分辛辣,收到了以訛正訛的效果。尤其是末尾“判通”與“半通”諧音,更平添了詩中的嘲諷意味。那位翰林當然遭貶,發往蘇州作通判去了。
明英宗有次外出遊獵,有個祭酒劉某和詩奉承他,詩中把“雕弓”錯作“弓雕”。一監生賦詩譏雲:
雕弓難以作弓雕,
似此詩才欠致標。
若便是人為酒祭,
算來端的負廷朝。
詩中把雕弓、標緻、祭酒、朝廷四詞倒置,寥寥數語寫出了劉祭酒胸無點墨,只會阿諛逢迎的醜態。堪稱絕妙的諷刺小品。
宋代有個人靠走後門中瞭解元,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一次,見書中有“蔡中郎”一詞,大罵古人粗心大意,連“郎中”都不懂。好事者作詩刺之雲:
改行當郎中,
大門掛牌招。
如何作元解,
歸去學潛陶。
此詩顛倒中郎、招牌、解元、陶潛等詞,巧妙地予以挖苦嘲諷,令人叫絕。
乾隆皇帝有次郊遊,隨從文臣甚眾。當走過秦朝名將阮翁仲陵園時,乾隆帝突然心血來潮,想了解一下隨從文臣們的學識水平,指著陵園裡的那尊石像問一翰林:“這石人是誰?”那翰林畢恭畢敬地答道:“這石人是仲翁。”堂堂一翰林學士,竟將“翁仲”作“仲翁”,乾隆聽了十分不悅。回宮後,即興寫了首詩,差太監送往翰林院。詩云:
翁仲如何作仲翁,
十年窗前少夫功。
而今不許為林翰,
貶到蘇州作判通。
那翰林將“翁仲”作“仲翁”,詩中亦故意把“功夫”“翰林”“通判”三詞統統來個顛倒,索性一錯到底。用這一連串的反語,冷嘲熱諷,奚落戲弄,十分辛辣,收到了以訛正訛的效果。尤其是末尾“判通”與“半通”諧音,更平添了詩中的嘲諷意味。那位翰林當然遭貶,發往蘇州作通判去了。
明英宗有次外出遊獵,有個祭酒劉某和詩奉承他,詩中把“雕弓”錯作“弓雕”。一監生賦詩譏雲:
雕弓難以作弓雕,
似此詩才欠致標。
若便是人為酒祭,
算來端的負廷朝。
詩中把雕弓、標緻、祭酒、朝廷四詞倒置,寥寥數語寫出了劉祭酒胸無點墨,只會阿諛逢迎的醜態。堪稱絕妙的諷刺小品。
宋代有個人靠走後門中瞭解元,洋洋自得,不可一世。一次,見書中有“蔡中郎”一詞,大罵古人粗心大意,連“郎中”都不懂。好事者作詩刺之雲:
改行當郎中,
大門掛牌招。
如何作元解,
歸去學潛陶。
此詩顛倒中郎、招牌、解元、陶潛等詞,巧妙地予以挖苦嘲諷,令人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