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註釋:
1、惡已:惡、醜。已,通“矣”。
2、斯:這。
3、相:互相。
4、傾:充實、補充、依存。
5、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6、聖人處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處,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7、作:興起、發生、創造。
譯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善之所以為善,因此,從比較上也產生相對的惡與不善的概念。於此同理,有與無,難與易,長短,高下,音聲,前與後等等,兩極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
出自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註釋:
1、惡已:惡、醜。已,通“矣”。
2、斯:這。
3、相:互相。
4、傾:充實、補充、依存。
5、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6、聖人處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處,擔當、擔任。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憑人們去幹事。
7、作:興起、發生、創造。
譯文: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善之所以為善,因此,從比較上也產生相對的惡與不善的概念。於此同理,有與無,難與易,長短,高下,音聲,前與後等等,兩極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事物都有自身的對立面,都是以對立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沒有“有”也就沒有“無”,沒有“長”也就沒有“短”;反之亦然。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無為”的規律辦事。老子非常重視矛盾的對立和轉化,他幻想著有所謂“聖人”能夠依照客觀規律,以無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進自然的改造和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