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三國時期
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公元181年4月14日,卒於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家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稱為“臥龍”。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準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是三國時期
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公元181年4月14日,卒於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家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裡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稱為“臥龍”。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為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為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準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谷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為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為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為“天下之奇才”。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