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部
滘,音:jiào ;釋義:河道分支或會合的地方。多用於地名,如道滘(在廣東)。
簡體部首:氵 部首筆畫:3 總筆畫:13繁體部首:水 部首筆畫:4 總筆畫:14
滘 鄭碼是:滘vwbj ,五筆86:IPWK 五筆98:IPWK 倉頡:ENQD
筆畫 :點、點、提、點、橫撇/橫鉤、撇、點、橫、豎、橫、豎、橫折、橫、
滘多用於地名。如:道滘、玉滘、瀝滘、赤沙滘、滘口、何滘、仙滘、後滘、西滘、廈滘、細滘、北滘、南滘(都在廣東省)
向左轉|向右轉
擴充套件資料:
廣州獨特的河流通名“湧”和“滘”
翻開廣州地圖,可看到縱橫交錯的河流遍佈全城,顯示出這是一片水域廣闊的風水寶地。水城水多,河流的通名自然也多。除了常見的江、河、海、水、溪之外,還有湧、滘、瀝、潭、灣、塘等通名,其中又以“湧”、“滘”最為獨特,這兩個通名主要分佈在珠三角地區。
現在人們所常用的“湧yǒng”,東漢《說文解字》:“湧,滕也。”用今天的話說是水向上冒之義。和“湧”同音同義的還有一個異體字“湧”。
通行於廣東地區的“湧”和“滘”,都是粵地人使用的方言字。湧,讀音chōng,表河流義,與普通話的“湧yǒng”只是字形相同,在語音和意義上均無關聯。“滘”,讀音jiào,也是河流義。
這兩個指稱河流的方言詞在粵地是有相當歷史的。編纂於宋代的《廣州圖經》雖早已失傳,但從《永樂大典》等書的輯錄中,仍可看到我們的先民用“湧”和“滘”作河流的通名。例如:東莞的麻涌,新會縣的東湧,番禺的白泥涌、蓼湧,南海縣的上湧、石湧、沙滘、上滘、疊滘等等。
元代的《南海志》還有蓼湧、藤湧、木湧、橫滘等水名。明清後的資料儲存較多,從明代到清代所修纂的《廣東通志》、各縣誌以及各種雜記等,這類地名俯拾皆是。
雖然都是河流通名,“湧”和“滘”在意義上是有區別的。
“湧”多指小河,所以口語常說“湧仔”。例如:番禺魚窩頭鎮有條小河叫“細瀝湧”,清光緒年間沿河建村,村名就稱“細瀝湧”;原花縣炭步鎮,明末人們遷至縣城西南部聚居,因村前有一小河環繞,故名“南涌”。
當然“湧”也有指較大河流的時候。例如,曾是古代北江下游通往廣州重要航道的蘆苞湧,長32公里,流域面積252平方公里。另一條西南涌,長38公里,流域面積485平方公里,是北江的汊道。
“滘”一般指河道相通處。河網縱橫交錯的地方稱“滘”較多,所以口語有“穿河過滘”之說。例如:溝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是“思賢滘”;南海的“疊滘”,因其水網密佈,溪河迴環如疊,故有此稱;順德的“北滘”原名“百滘”,取眾多的大小河流交織彙集之義,後諧音改稱“北滘”。
“滘”現在有時還作“漖”。例如:廣州市原芳村區的“東漖鎮”,本是“東滘”,現作“東漖”。
“湧”和“滘”的不同還表現在使用頻率上。據上個世紀的統計,全廣東帶“滘”字地名269 處,而“湧”則達2585處,“湧”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滘”。星羅密佈的“湧”和“滘”,正是水城河道如巷,水路四通八達的真實寫照。
因此,無論我們賦予廣州何種色彩,唯有水色才是這座千年古城最基本的顏色;假如抹去了水色,廣州將永遠不再美麗。
展開全部
滘,音:jiào ;釋義:河道分支或會合的地方。多用於地名,如道滘(在廣東)。
簡體部首:氵 部首筆畫:3 總筆畫:13繁體部首:水 部首筆畫:4 總筆畫:14
滘 鄭碼是:滘vwbj ,五筆86:IPWK 五筆98:IPWK 倉頡:ENQD
筆畫 :點、點、提、點、橫撇/橫鉤、撇、點、橫、豎、橫、豎、橫折、橫、
滘多用於地名。如:道滘、玉滘、瀝滘、赤沙滘、滘口、何滘、仙滘、後滘、西滘、廈滘、細滘、北滘、南滘(都在廣東省)
向左轉|向右轉
擴充套件資料:
廣州獨特的河流通名“湧”和“滘”
翻開廣州地圖,可看到縱橫交錯的河流遍佈全城,顯示出這是一片水域廣闊的風水寶地。水城水多,河流的通名自然也多。除了常見的江、河、海、水、溪之外,還有湧、滘、瀝、潭、灣、塘等通名,其中又以“湧”、“滘”最為獨特,這兩個通名主要分佈在珠三角地區。
現在人們所常用的“湧yǒng”,東漢《說文解字》:“湧,滕也。”用今天的話說是水向上冒之義。和“湧”同音同義的還有一個異體字“湧”。
通行於廣東地區的“湧”和“滘”,都是粵地人使用的方言字。湧,讀音chōng,表河流義,與普通話的“湧yǒng”只是字形相同,在語音和意義上均無關聯。“滘”,讀音jiào,也是河流義。
這兩個指稱河流的方言詞在粵地是有相當歷史的。編纂於宋代的《廣州圖經》雖早已失傳,但從《永樂大典》等書的輯錄中,仍可看到我們的先民用“湧”和“滘”作河流的通名。例如:東莞的麻涌,新會縣的東湧,番禺的白泥涌、蓼湧,南海縣的上湧、石湧、沙滘、上滘、疊滘等等。
元代的《南海志》還有蓼湧、藤湧、木湧、橫滘等水名。明清後的資料儲存較多,從明代到清代所修纂的《廣東通志》、各縣誌以及各種雜記等,這類地名俯拾皆是。
雖然都是河流通名,“湧”和“滘”在意義上是有區別的。
“湧”多指小河,所以口語常說“湧仔”。例如:番禺魚窩頭鎮有條小河叫“細瀝湧”,清光緒年間沿河建村,村名就稱“細瀝湧”;原花縣炭步鎮,明末人們遷至縣城西南部聚居,因村前有一小河環繞,故名“南涌”。
當然“湧”也有指較大河流的時候。例如,曾是古代北江下游通往廣州重要航道的蘆苞湧,長32公里,流域面積252平方公里。另一條西南涌,長38公里,流域面積485平方公里,是北江的汊道。
“滘”一般指河道相通處。河網縱橫交錯的地方稱“滘”較多,所以口語有“穿河過滘”之說。例如:溝通西江和北江的河道是“思賢滘”;南海的“疊滘”,因其水網密佈,溪河迴環如疊,故有此稱;順德的“北滘”原名“百滘”,取眾多的大小河流交織彙集之義,後諧音改稱“北滘”。
“滘”現在有時還作“漖”。例如:廣州市原芳村區的“東漖鎮”,本是“東滘”,現作“東漖”。
“湧”和“滘”的不同還表現在使用頻率上。據上個世紀的統計,全廣東帶“滘”字地名269 處,而“湧”則達2585處,“湧”的使用頻率遠高於“滘”。星羅密佈的“湧”和“滘”,正是水城河道如巷,水路四通八達的真實寫照。
因此,無論我們賦予廣州何種色彩,唯有水色才是這座千年古城最基本的顏色;假如抹去了水色,廣州將永遠不再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