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毛蟲Claire
-
2 # 蒙歌先生
大部分人留學都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因此一個新名詞誕生了。對自己唸的專業沒有興趣,不願意去社交,無疑是個標準的佛繫留學生了。其實大多數人已經陷入這個狀態,我列幾個標準,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留學前準備申請學校
報哪個學校?隨意了,有個學校念就行,能拿到畢業證的就行。
報什麼留學中介?
隨意了,懶得對比,去了新航道就籤新航道,diy就diy。簽約老師苦口婆心的勸看起來也怪不容易的。
去到國外學習。
租什麼房子,隨意了,什麼舍友,都可以,只要看著順眼就行。
到學校報道,該新生歡迎會就新生歡迎會,有人提議一起聚餐就一起聚餐。上課開始每天都準時到教室,但是從來不坐在老師旁邊,也從不冒尖。發言是不可能發言的。小組作業安排做啥就做啥,組員意見我都贊同,提出不同意見?不存在的,這輩子都不會提出不同意見。
一個學期馬上過去了到了final季,大家都開始看書了,那我也去圖書館,啥?沒位置了,那就去找個咖啡座打遊戲。再不行就回宿舍,明天再來佔座,到了第二天,圖書館又沒座了。於是變成每天假裝去自習。然後回宿舍。
考試前翻一翻書
佛系複習法,翻到哪頁就複習哪一頁,考到了就是緣分,看了沒考也沒事,掛科的話也是命中註定。
準備回國,家裡親戚朋友開始問:外國的老乾媽和衛龍是不是賣的很火爆啊?你聽英文是不是完全沒有壓力啊?你在國外吃狗肉麼?有國外女朋友了麼?國外睡覺說夢話的時候是中文還是英語?
面對這些問題,只能保持微笑。
我也迷茫過,但是讓我迷茫的並不是我的專業,而是孤獨,以前的朋友甚至家人都會慢慢變得生疏留。這種孤獨感一度讓我不停地問自己:我現在乾的這些究竟圖什麼?
在離開家鄉之前,和朋友家人保持聯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我每天都能見到他們。然而來到一個遠離家鄉的城市之後,維持朋友和家人的關係就變成了一件需要“時間成本”的事情。我可能沒有機會在每天晚飯的時候聲情並茂地向父母講述今天有趣的經歷,也可能沒有機會在週末的時候叫上朋友一起下館子逛街。如果我想和他們聯絡,那麼只能是花一個單獨的時間來專門和他們聊天。
有時候,我的工作或者學業會很忙,可能就忘了和朋友們分享你的近況。我會發現,原本很活躍的微信群變得越來越安靜。我不知道我原來的朋友們最近在幹什麼,同樣他們也不知道我最近在忙什麼。時間一長,雙方可能就不知道如何開口了,因為我有時會覺得”最近怎麼樣?”這樣的問句不應該被使用在親密的朋友之間。
當我沒有動靜的時候,父母卻不會那麼安靜。他們會第一時間給我的朋友圈點贊,他們也會建立一個微博賬號只為關注我。偶爾有時間和他們影片聊天的時候,聽得最多的可能就是“吃飯了嗎?”、吃什麼了?”“那邊冷不冷,熱不熱?“。好像只用”是“或”不是“就能回答他們所有的問題,和父母聊了一會兒可能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這其實是一個惡性迴圈,忙碌的我總是會疏於像你的朋友和父母更新你的動態,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在忙什麼,甚至都不確定我是不是真的在忙。所以我的有些朋友可能會產生一種認為“你覺得沒有必要再和他們聯絡“的抱怨。因為距離的原因,我和他們之間多了隔閡,多了不理解。這真的很無奈,即使我知道他們對自己一直都很重要。
珍惜眼前人,多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