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路上有我
-
2 # 諾媽家有男寶
鵝口瘡,就是寶寶口腔黏膜出現白點或白斑的症狀,專業術語就是醫生說的“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內感染”。我兒子在2~3個月大小的時候,就長過一次,當時嚇得我趕緊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外塗了一些抗真菌的藥物,沒過多久就好了。
遇到寶寶長“鵝口瘡”,寶媽先不急,瞭解“鵝口瘡”相關的醫學知識,就能科學育兒。
一般來說,鵝口瘡發生在一歲以下的寶寶身上,3個月左右的寶寶容易長。
主要症狀有這些:寶寶的口腔黏膜或者舌面會覆蓋白色的、乳凝塊樣,小點或小片狀物,也有可能逐漸融合成大片,看起來像豆腐渣一樣,不容易擦去。一般來說,是不太影響寶寶吃奶,但是如果寶寶整個口腔都佈滿了白斑,那就會讓寶寶不適,不願吃奶。所以,寶媽發現寶寶口腔有白斑或白點狀,及早就醫。
醫生一般會對寶寶做下檢查,配一些抗真菌藥物,告訴寶媽一是塗抹在寶寶患處,而是塗抹在媽媽的乳頭上,以此避免念珠菌在母親和寶寶之間反覆傳播。
為避免寶寶長鵝口瘡,媽媽要注意以下幾點:
A、如果是母乳,要注意乳房區域性衛生。
B、如果是配方奶粉餵養,則要定期進行奶瓶和奶嘴的消毒,放入沸水煮1~2分鐘。
C、注意寶寶的手衛生,這個月份的寶寶愛吃手,勤給寶寶洗手。
曉雲剛做媽媽,非常開心,在親吻寶寶的時候,無意中發現寶寶的舌頭出現一些白色的苔狀物,曉雲非常著急,急忙把寶寶報到醫院就診,醫生告訴曉雲,嬰兒口腔兩側粘膜,或舌頭上有時會出現奶塊的白色狀物,而且不易去除,這是由一種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醫學上稱之為鵝口瘡。
鵝口瘡是3歲以下嬰幼兒比較常見的疾病,如果孩子愛咬手咬玩具,喜歡叼被角或者衣角,或者奶瓶沒有做好消毒,吃完奶後沒有及時喂點白開水,加上春季天氣潮溼,黴菌就很容易在孩子的口腔中滋生,引發鵝口瘡。患上鵝口瘡之後,孩子的口腔內看起來有奶水殘留,出現不規則的白膜,要預防孩子患上鵝口瘡,母乳餵養的母親一定要注意乳頭的清潔,孩子的奶瓶,奶嘴要定期消毒,而且一定要裡外擦乾,因為沒有完全乾燥的奶瓶很容易滋生肉眼看不到的黴菌,孩子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還有要杜絕孩子咬手,咬衣角被角等。每次吃完奶後,給寶寶喝適量的溫開水,沖刷一下寶寶的口腔和舌頭,預防寶寶鵝口瘡。
一旦出現鵝口瘡,可用以下方法治療:
1.用2%蘇打水溶少許水清潔口腔後,再用面前沾1%龍膽紫塗在口腔中,每日1-2次。
2.用制黴菌素片(每片50萬單位)溶於10毫升冷開水中,然後塗口腔,每日3-4次,一般2-3天鵝口瘡即可好轉或者痊癒,如還是未見好轉跡象,應馬上去醫院兒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