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369109692826
-
2 # 使用者4426198074816
第一段,寫羅敷的美貌。首先寫環境美和器物之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後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後透過側面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象。本段寫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後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
側面映襯和烘托.如第一解寫羅敷之美,不用《碩人》直接形容具體物件容貌的常套,而是採用間接的、靜動結合的描寫來暗示人物形象的美麗.先寫羅敷採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的鮮豔奪目,渲染服飾之美又是重點.“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些詩句一字不及羅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從衣飾等的鋪敘中映現出來.前人評漢樂府《江南》詩句“蓮葉何田田”,說:“不說花偏說葉,葉尚可愛,花不待言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這話也可以被運用來說明本篇上述詩句的藝術特點.更奇妙的是,詩人透過描摹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類對異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為敏感,同時也會表現出更高的熱情.這些男性旁觀者為羅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悅羅敷的舉止,正說明他們看到羅敷時激動不寧的心情和從她身上獲得的審美滿足.藉助於他們的目光,讀者似乎也親眼飽睹了羅敷的面容體態.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藉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於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這是《陌上桑》為描寫文學形象提供的新鮮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