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79816573800

    傳統筋角弓的製作中,每一部分都要單獨進行,一開始的修弓胎,長度確定後還要保證均勻的厚度,而後打磨弓胎,這一步就已經開始控制弓的形變。弓胎兩端開V口後,要將打磨何時的稍子進行插接,這一步十分的關鍵,如果弓稍不在弓胎的中線上,那麼弓成後必然會出現“翻弓”。老話講:“翻弓打死牛”,而這一步的嚴謹就決定了成弓時不會有翻弓現象的發生

    這兩步過後就可以給弓貼上望把了。望把,即弓把,是射箭時持弓手握持的部分,望把的粘合要儘可能的牢固,當然嚴絲合縫是最基本的條件。

    當這一切都做好時,就要處理牛角了。牛角是貼在弓臂內側的部件,牛角首先要修型,成片後還有一道工序叫做刮角面,這一步驟可以減輕牛角的自重,同時又加快了牛角的回彈速度。成弓後,這一部分主要保證了箭的初速。貼牛角時如果角片不夠長,則需要一個叫做“樑子”的東西出場了。樑子可以在保證不影響弓的效能的前提下讓弓匠使用更短的角片。

    接下來就是組合這些原材料了。先貼望把,再插弓稍,而後貼角片。這時候,膠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膠既要有強大的粘合力,又要有彈性,古時工匠們便選擇了天然的生物膠:鰾膠。鰾膠取自魚鰾,進行熬製後成膠,熬製的火候也有著不少的講究。好膠才能出好弓,所以膠的熬製也是決定弓的效能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了膠,自然就可以開始粘合原材料了。這時候,為了保證弓胎與角片粘合的嚴絲合縫,一樣新的工具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走繩”。走繩可以給粘合時的弓胎以及角片施加平均的壓力,讓粘合變得精緻而細膩。

    這時候就可以開始製作的最後一部分了,鋪筋。筋一般取自牛背筋或蹄筋,要曬乾後砸開,在經過數道工序後除去蛋白質的部分,然後梳理到筋絲相互不交叉,這樣的筋絲才能使用。鋪筋時也不是隨便鋪上就行,每個區域都有不同的厚度,而且一定要左右對稱,不然出來的弓是沒有辦法使用的。

    整套工序最快也要一年時間。當然了,一年只有一張弓自然是沒有辦法達到供給數量的,所以舊時弓匠們都會在相應的季節裡備上多把弓的原材料。一個人一年最多也就同時做著那麼三五張弓,不是做不多了,而是沒法分心同時做好這麼多張,所以古時弓匠都是一大家子的傳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緩解等待蘋果官網發貨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