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96377718645
-
2 # 使用者8140234220371
有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用的詞和歌詞用到的區別還是很大,就像我們普通話或是英文中的口頭語和書面語一樣。
比如說歌詞裡說的是”害怕“,但是我們的口語中最多就是說”驚“。說起來會比較世俗一點,沒有這麼文縐縐的
有區別。
在日常生活中用的詞和歌詞用到的區別還是很大,就像我們普通話或是英文中的口頭語和書面語一樣。
比如說歌詞裡說的是”害怕“,但是我們的口語中最多就是說”驚“。說起來會比較世俗一點,沒有這麼文縐縐的
每個語言都有隻適合這個語言的梗,有些普通話的梗用粵語也同樣無法表達,比如《澳門風雲2》裡,普通話的“我想靜靜”梗,用粵語就會非常尬,粵語“我想靜靜”口頭語表達,真的是想“靜靜”,而不是“靜一靜”的意思,即使是表達“靜一靜”,口頭語表達方式也完全不同。
在國語普及的今天,懂粵語的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普通話的這個梗,也能理解,但是這個梗,用粵語表達就是不合適,就是尬,不是不懂這個梗,而是換種語言,直譯,梗就不是梗了(要不你翻譯成英語試試)。
所謂的梗,本身就是各種語言文化的延伸,是學習不同語言時非常有意思的切入點,如果不願意學習這門語言,看普通話當然可以,沒有所謂的必須,但是看原版,的確更能體會電影本身傳達的一些內涵,這是無法否認的。
其實電影和音樂本身只是藝術表達形式而已,自然需要能夠體現這種藝術的表達語言和載體,一部電影或一首音樂,從最開始的劇情設計,就是以某一個語言為基礎出發的,自然會包含很多這種語言特有的文化,用其他語言自然無法完全表達。
如果一首歌,一部電影,能夠用其他語言配音或改變,能夠很好的表達本身含義,或乾脆表達出另一種意境,當然很好,很值得欣賞——比如一些歌曲,無論是外語還是粵語,改編成普通話版,都很好聽,但是意境和原版可能會有很多不同,同時,有些歌曲可能也很難改變(至少本人覺得如港版《天龍八部》主題曲《難忘的經》改編成國語是很難的——粵語能唱出來的人都極少)
以歌曲為例,很多改編成國語後,從歌詞到意境都會完全不同,實際已經是使用相同旋律的另一首歌。
對粵語區的人來說,能夠直接體會原版的意境,對某些表達的內涵自然能體會更深。
同一個旋律的不同兩首歌,更喜歡原版,是很正常的事,這其中既有先入為主的因素,也有藝術表達在改編過程中受到不同文化之間制約的因素。
試想京劇、粵劇、川劇、崑劇、豫劇、晉劇、秦腔、黃梅戲全部改成標普版,是什麼感覺?能否表達其中的意味?個人覺得不大可能。
對於受眾而言,不願意學習這種語言文化,直接看國語版,當然可以,但是對能夠欣賞原版的人來說,感覺原版更有意思,比改編版更好看,表達這樣一種感受,最多再解釋一下,國語版沒有表達出哪哪哪的意境,怎麼就變成“優越感”了?
事實上,很多時候喜歡原版,而不那麼喜歡國語版,是因為改編翻譯的原因,我們現在大多使用直譯,而非意譯,就如前面提到的,直接把國語的梗塞到粵語裡面,對於兩種語言都懂的人,只會覺得尬,而對於只懂一種語言的受眾,是無法感受到這種尬的。所以兩種語言都懂的受眾會產生強烈的不和諧感,而只懂一種語言的受眾,則無感。
事實上,在音樂領域,用同一旋律翻唱的多種不同版本,做的好的音樂也很多,無論是外語還是粵語原版改編成國語,還是國語改編成其他語言,但這是需要專業人士真的用心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