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大蟀
-
2 # 純真時光
原因如下:
1:馬謖之前沒帶兵打仗,但是理論知識很強,馬謖一方面想證實一下自己的帶兵能力,所以才敢領軍令狀。另一方面除了馬謖也沒誰第一時間站出來領命。
2:第一次出祁山是在曹魏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出兵的,諸葛亮幾乎傾盡蜀國所有能作戰的軍隊約20萬人,信心十足,從諸葛亮沒有上前線就可以知道諸葛亮對這次北伐是很樂觀的,認為街亭並非重中之重,所以沒有派重兵把守,低估了魏國的反應速度!
3:諸葛亮叮囑馬謖說街亭是整個戰局的咽喉,萬不能丟失!但這只是演義的說法,在真實的三國,諸葛亮如何看待街亭有待商酌,或許諸葛亮認為魏軍會死守城池,不會冒險偷襲街亭,所以街亭只需要象徵性的守一下就可以了,既然沒有把街亭當成此次戰役的轉折點,自然派誰守就不重要了,順便讓馬謖鍛鍊一下也行,判斷上出現失誤!
4:沒料到馬謖會不顧自己的叮囑,擅自主張,誤了大事!
總結一下!馬謖丟失街亭,最大的過錯是諸葛亮,自己沒有親自上前線,(後來的北伐諸葛亮都是親自帶兵,吸取了第一次出祁山在後方不瞭解戰情的教訓)沒有把街亭看的過分重要,要不然即便馬謖請戰諸葛亮也不會同意,如果諸葛亮事先料到街亭會是魏軍主攻的要害,肯定會派重兵把守,馬謖也不至於一擊即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用馬謖為參軍鎮守街亭要道。最終街亭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平定中原計劃落空。
諸葛亮明知街亭的重要性為何還讓馬謖守街亭?諸葛亮任用馬謖守街亭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諸葛亮用人不當,馬謖之才言過其實。馬謖這人狂妄自大,目中無人,自認熟讀兵書,孰知用兵之道,不把司馬懿、張郃等人放在眼裡。在加上馬謖用全家人性命做為賭注,諸葛亮以為馬謖敢用全家性命擔保,自己又任用平生辦事謹慎的王平協助。高翔、魏延等將做為策應就近可援助馬謖。趙雲、鄧芝領軍出箕谷,自己則帶領姜維出斜谷以做疑兵之計,牽制曹軍部分兵力減小馬謖壓力。自認這樣可保街亭萬無一失。可惜諸葛亮看錯了人,馬謖也因自己的狂妄自大而付出慘痛的代價,最後街亭失守,自己也落個殺頭的下場。
劉備在臨終前就曾對諸葛亮說過:“馬謖之才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不知道是諸葛亮忘記了劉備囑咐。第二點:可能是諸葛亮對馬良的愧疚,想提拔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諸葛亮和馬良又有不可言喻的關係。有人認為諸葛亮和馬良結為了異姓兄弟,可惜馬良跟隨劉備討伐東吳時死於夷陵大戰中。諸葛亮認為是自己沒有能勸阻劉備討伐東吳而間接害死了馬良。之後諸葛亮對於馬良的弟弟馬謖也是像自己的弟弟一樣對待,把馬謖留在自己身邊照顧重點培養以便日後提拔補償馬良。而馬謖也不負諸葛亮重點培養,在諸葛亮身邊也為他出過不少良策,立下不少功勞。其中諸葛亮率軍平定南方孟獲就是馬謖獻上的良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至此南方得以統一,馬謖功不可沒,這也更加今諸葛亮堅信馬謖的才能。然而如果只因為馬謖立下這一次戰功,而提拔馬謖的話手下眾將可能會不服氣。所以就有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用馬謖為參軍鎮守如此重要的街亭要塞,諸葛亮也堅信自己的一系列排兵佈陣,信心滿滿,不出意外,定能滅了曹魏,平定中原,如此一來馬謖就是位居首功,這樣一來日後提拔重用馬謖對皇帝、部下都有所交代。對於馬良之死也算是一中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