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懷冰先生
-
2 # 森林鹿
“古代”的範圍太大了,這麼問是沒法解釋的。
人們說話用的口語一直在發展變化,書面文章用語也一直在發展變化,不過這兩種變化的速度和趨勢不完全一致。大概說,口語比書面語變化得更快更多,文字是相對穩定的東西。
稍微展開一點講,特別古的“上古時期”,大約從商周到先秦吧,可以認為當時的口語與詩經、諸子百家等書面文章差別不很大。
秦漢到隋唐,白話口語和書面文章用語漸漸分家了,不過那個時代留下來的口語資料非常少,所以要詳細研究比較困難。
到了唐代,因為現在我們發現了一大批比較確切可信的“口語白話資料”,就是敦煌出土的變文、俗講詞、白話詩等,情況就更清楚一些。可以肯定當時古代人日常對身邊的朋友鄰居等說話,跟官方文章的表述是差異很大的。但是因為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當時要考科舉做官的人,相互之間溝通,有一種後世稱為“官話”、當時向《切韻》靠攏的語言,大致介於書面語和口語之間,之乎者也是使用挺多的。
宋以後,白話小說等俗文學也廣泛出現,書面語和口語進一步分家。這個情況應該很多人都知道了。
貼一段敦煌出土的口語文學《舜子變》,感受下唐朝人怎麼說話講故事:
後阿孃聞道瞽叟到來,心裡當時設計,高聲喚言舜子:“實若是阿耶(父親)來,家裡苦無供備;阿孃見後園果子,非常最好,紅桃鮮味。我若摘得桃來,豈不是於家了事!”舜子聞道摘桃,心裡當時歡喜。舜子上樹摘桃,阿孃也到樹底。解散自家頭髻,拔取金釵手裡,刺破自家腳上,高聲喚言舜子:“我子是孝順之男,豈不下樹與阿孃看刺。”舜子聞言,將為是真無偽,舜子即忙下樹。
先秦時期古代說話方式和書寫方式是一致的。我們看《論語》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老師的日常說話記錄下來。那時候的區別不是很大。
漢代以後文言文也就是書面語和口語都發生了改變。而老百姓之間是沒有那麼多的之乎者也的。只有書面語中有,因為古時候是沒有標點符號,只能用之乎者也斷句。
古代也是有官話的,因為中國的範圍太大了。自古以來都是十里不同音。所以那個朝代的首都在那裡,那個地方的語言就是官話。實際上古代官員來自全國各地,不可能都很快的學會官話,所以有時候他們都是用筆來交談的。不過這個筆談主要是使用文言文交流的方式。
到了晚唐五代之後,老百姓的說話方式和書面語有了更大的不同。那時候老百姓說話叫做白話。而到了明清後的小說大多數是用白話文寫的。你看看《水滸傳》中的說話方式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