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財老人

    本人愚見,自從盤古開天地清氣上升為天混濁之氣下沉為大地,人分善惡,普者在人間有善報,死後可昇天堂可享不盡福報,惡者在人間必有惡報,死後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痛苦難熬還人間欠下的債。道分三道即天道,人道和畜牲道,各行其道不可跨越橫行。道是聖人定規國民自律,國民不能自律聖人就用德教化民眾,德再不可教化國民帝王就只能用強有力的法律來強制管理國民使其一呼百應,團結起來幹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

  • 2 # 山河先生看手相

    道。是《道德經》一書中最高的哲學概念,也是道教的根本信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涵義:

    一,道是形成宇宙萬物的最初本源。老子認為,整個宇宙萬事萬物,都是從“道”那裡化生出來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最初的本源。這個“道”是一個形而上的虛無之體,雖然她能孕育萬物,但她無形無相,無色無聲,恍兮惚兮,若有若無,超越時空,可以說她是“無”,卻又真實存在。正因為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所以才勉強稱她為“道”。

    二,道是宇宙萬物存在和運動變化依據。“道”在化生宇宙萬物之後,便蘊藏於萬物之中。雖然看不見,摸不到,但是自然萬物都要依賴她,她依然是宇宙萬物的主宰者。萬物得“道”則生,失“道”則滅。所以,“道”仍然是宇宙萬物存在和變化的依據。

    三,道是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道”化生宇宙萬物,進而又衍生出我們所熟悉的物質世界。但是這個世界總是按照其一定的規律在運動變化著,比如太陽、地球、月亮的自轉和公轉,我們現代人稱為自然規律,在老子看來,這是天道。

    老子認為天道最重要的規律,就是萬物都有陰陽,陰陽互相作用而達到統一,這個世界才會和諧。所以老子希望人們能夠效法自然,不要執著事物的表面現象,而是要從現象裡面透視本質,把握事物的發展運動規律,才不至於被當下的心境所迷,才能做到寵辱不驚,安身立命。

  • 3 # 知足常樂0724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這是一個國學哲理問題,《論語、憲問》對對德解釋:仁者不恍,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德→被人們用於踐行。道→被大多數人承認為所謂的真理,事物如果發展到極點,就要發生變化,同時就能使事物發展得到通達,從而保持事物的長久。

    道德從來沒有分開過,道德等於道“知道”→在於人心,德在於“德行”、“品德”在於人的身體力行中。正所謂:知行合為一體,身心一致,以身載道。

    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德是倫理上的道德,以為為人和善對人關懷就是道德,其實這個不是道德。而是孔子說的“鄉愿”。道德是對善惡是非有正確的認定,而且有所作為,而不是一般人所講的“中庸之道”,一般所認定的“中庸”也並不是真正的中庸的含義,那是膚淺、含糊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孔夫子說的“鄉愿”就是生活中的老好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生活中的老好人為善不能,為惡不敢根本談不上道德,只能夠說是一個假好人而已吧了。

    道德的至高境界簡單理解為“天真”,這個天真的表現形式為:上善行善而忘其善,一般人口裡好說,但難其道。道德失去財行,道理好財將至。道德淪落是不是市場經濟的錯呢?值得大家審視深思。

  • 4 # 餘生驛

    道是自然規律,不以意志為轉移,永遠以規律的形式存在。

    德是應用方法,是順應自然的方式方法,是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的。

  • 5 # 言者青青

    “道”是慾望與實踐。“德”是剋制與理論這兩者的關係是“慾望”與“剋制”;“實踐”與理論的關係。很顯然,“道”與“德”兩字,其內容和意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為“道德”,其內容和意義就完整化了,變成了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理論問題了。是人們用於共同生活、行為的準則和規範,起到對人們的意識形態思想膨脹的約束作用 。

    小篆“道”

    “道”是會意兼形聲字。“道”字形從辵,從首,首亦聲。“道”字本義為道路。引申義作動詞,取道、經過用;抽象意義;道家、道教;疏通;引導、開導。“道”字作名詞和動詞用較多,同時,“道”字也當形容詞、助詞、量詞用。

    “道”是慾望與實踐。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看看“道”的本義和引申義,就會清晰地發現,“道”的含義就是慾望與實踐。人有了慾望,就要去實踐,實踐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和滿足自己的慾望。這個慾望與實踐客觀存在著正確與否,好的慾望在實踐中會產生、收穫好的成果,給社會帶來好處,人們帶來歡樂。反之,就會給社會添亂,人們添堵。可見,這個“道”字有多麼地重要!人們的慾望與實踐告訴人們:“道”必須要規範,不能亂來。

    小篆“德”

    “德”也是會意兼形聲字。“德”字形從彳(或從行)、從直。“德”字本義為遵行正道之意或有登上、升的含義,常指道德、品德。從而引申為有道德的賢明之士;恩惠、感恩;客觀規律;得到;美好而高尚的美德,這是指不同領域不同的美德,例如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兵家“五德”(“智、信、仁、勇、嚴”),他們都是被社會所尊重,被譽為“德高望重”的人。“德”字主要當名詞或動詞用,有時也當形容詞用,例如“理直”。

    “德”是剋制與理論。我們看看“德”的本義和引申義,就會明白“德”的含義就是剋制與理論。為什麼這麼說呢?“德”字是人們用來統一自己言行規範的一個字,只有好的品德盛行,社會才安寧,家庭才和睦,這就需要用“德”來剋制自己不當的缺德的言行。用高尚品德規範人們的言行,必然會產生一些理論來束縛那些不軌的品德行為,不斷地宣傳人們高尚的優秀品德,形成一個社會追求美好的氛圍,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美好的社會了。可見這個“德”字有多麼地重要了!人們的剋制與理論提示人們:“德”必須有,不能沒有。

    小篆“道德”

    正因為“道”和“德”含義有著因果關係,因此“道”和“德”成了一個片語“道德”,用來制約有的人不道德的言行。只有堅持正道,用高尚的品德規範自己的行為,才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德才兼備的人才。

    類似於這樣的事例還是很多的,利用道德綁架的事件層出不窮。例如跳廣場舞。一群小朋友正在廣場上練習滑輪。一群大媽來了,踢翻了擺在場地上的輪滑樁,然後,拿起地上的錐桶丟得遠遠的,光明正大地把她們的音響擺了過來。小朋友見狀嚇得不敢吱聲,悄無聲息地退出了廣場。這不是典型的倚老賣老的道德綁架嗎?

    綜上所述,“道”是慾望與實踐,“德”是剋制與理論這兩者的關係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慾望與實踐需要剋制與理論,否則,會走偏方向,使人們誤入歧途,使自己的慾望與實踐走向落空與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尿液裡帶紅色是什麼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