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喵大王

    1. 何孚

    提到何孚,大多數人對這個角色或許一點印象也沒有,他就是何執正身邊的那個傻兒子。

    作為鼎鼎有名的何監何執正之子,出身名門的何孚既不是飽讀詩書的公子哥,也不是趾高氣昂的紈絝子弟,他的出場是荒誕甚至可笑的。

    第一集,原本氣氛森嚴的靖安司大殿上正在計劃一場周密的反擊,突然闖進了醉酒吵鬧的何執正父子,父親騎驢前行,手持撥浪鼓的兒子踉踉蹌蹌地跟在後面,“阿爺阿爺”地叫著,替父收拾遺落的柺杖,木然,痴傻,全然沒有氣度華貴名門之子的模樣,倒更像是個下人。

    而何孚最值得稱道的一場戲是這樣的。

    在抓捕狼衛最緊要的關頭,聖人突然降旨同意了何執正的請辭,甚至連當夜的燈會都不許其參加,目睹父親瞬息之間被奪去職位猶如棄子,何孚一言不發,在旁邊一直啃一個梨子。

    畫面構圖裡,李必和何監居中,鏡頭主給兩人,虛焦的何孚充當背景板,但被忽略的何孚做了一個精妙的表演動作——啃梨子。

    自己啃一口,給驢啃一口,人一口,畜生一口,人畜同食,傻子與呆驢的組合引人發笑,痴傻勁兒躍然而上,但這看似痴傻愚笨的背後,卻隱藏著狠辣的決心與超出常人的“變態”。

    一個小小的動作設計,其實包含著深層次可供解讀的資訊量。第一次出場這個不起眼的角色就成功迷惑了觀眾,編劇採用反差式的設計為何孚埋下伏筆,也為他發揮的關鍵的作用鋪好了開局的路。

    2. 葛老

    在第六集小高潮這部分劇情中,分析丁瞳兒與小乙的大有人在,分析葛老的卻寥寥無幾。實際上,葛老一角不僅牽涉出了長安城光鮮表象下潛藏的充滿危機的另一面,也反應了唐代的奴役制度和人口販賣問題,值得玩味的地方頗多。

    很多人第一眼因為長安黑老大葛老的扮演者是一位黑人演員而感到費解,實際上,這個設計正是基於歷史史實的準確還原。在劇中,葛老的身份是一個崑崙奴,那麼何謂崑崙奴呢?據《舊唐書·南蠻傳》記載:

    “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

    所謂崑崙奴並非來自崑崙山,而是來自於南洋熱帶地區的外族人種,這些人透過人口販賣被賣到長安,因為出身低賤大多淪為奴僕供人驅使。

    早在唐朝,長安是妥妥的國際化大都市,相容幷包,外來人口眾多。當時市井中流傳一句“崑崙奴,新羅婢”的順口溜,誇讚新羅婢女溫順能幹,崑崙奴體壯勤勞,這二者在當時人力市場是搶手的香餑餑,崑崙奴中黑人很少,只有貴族才用得起。所以《長安十二時辰》中葛老選擇黑人演員傑曼·翰蘇飾演合情合理。

    葛老出身低賤,從前在姓葛的侍郎府為奴,後來使手段脫了奴籍,建立了一座地下長安,狠辣、縝密、洞悉人性,不僅私鑄金銀,還走私人口,控制了平康坊的妓女,為自己刺探情報,甚至連官府也不敢輕易招惹。

    這樣遍嘗辛酸閱盡世事的“壞人”,早已鍛造出了一顆刀槍不入的鐵石心腸,凡事論利益,手段狠辣無情,輕易不會信誰,但卻在單純的小乙身上傾注了真心。

    一個膝下無子,一個自幼喪父,葛老對小乙視如己出珍愛有加,小乙卻牢記使命身在曹營心在漢,到最終因為彼此的立場不同不得不決裂,兩人的對手戲騙足了觀眾的眼淚。

    “壞人”並不是完全的壞,堅硬如鐵的人身上同樣有柔軟的地方,反派角色的塑造往往最容易流於片面。先把讓角色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再去判定他的立場,是葛老人物塑造成功的前提,心很毒辣的長安黑老大,也具有了為人父般的柔和閃光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科創板試行“註冊制”卻不引入“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