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封建王朝的崩塌多以戰爭結束,而清朝卻顯得有些另類,不但和平謝幕,且末代皇帝還受到前所未有的優待。在清王朝謝幕前夕,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派北洋軍南下鎮壓,當時革命軍高達幾十萬,但是卻為什麼打不贏只有幾萬人的北洋軍呢?
大清從開國到滅亡,一共出現過三種不同的兵制:開國之時,最早出現的是旗兵和綠營。到平定吳三桂之亂的時候,旗兵已經逐漸腐化,綠營開始佔據主要地位。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旗兵和綠營都已經腐朽不堪,這時候,清政府不得不同意編練地方軍。於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組織的湘軍、楚軍等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了。
但風光了沒多久,甲午戰爭慘敗後,湘軍和淮軍也走上了下坡路。有識之士意識到必須要改革兵制,建立一套全新的軍隊體系。李鴻章也有先見之明,在任直隸總督之時,就已按照西方軍隊的訓練方式,建立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且購買了歐洲最新式的武器,還聘請德國軍官當教練,請滿清貴族出任總辦,開始培養新式軍官。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也緊隨其後,在南京編練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練兵。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張之洞的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則是北洋軍的前身。
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全國上下此時主要以兩支軍隊為主:一支是新軍,一支是巡防營。
巡防營為以前的綠營、湘軍、淮軍精銳組成,主要用來保衛地方。巡防營在全國各地都有,大名鼎鼎的張作霖,在剛被招安的時候,就是在巡防營任職,然後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巡防營的武器裝備也不錯,既有西式槍械,也有重火力火炮。但是,因為其成員多來自舊式軍隊,而帶兵官員也多為舊武官,對新式軍事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巡防營的武器裝備雖然不錯,對大清忠誠度也較高,但戰鬥力相當一般。
接下來說說新軍,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全國各省新編練的新軍為地方軍,在全國各省總計編練36鎮新軍(鎮相當於現在的師)。同時,將新編練的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到了1907年,全國已經編練了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其中,裝備最好、訓練最精、戰鬥力最強的當屬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山東、直隸和東北,聲勢浩大。
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新軍除了北洋軍外,大部分都參與了革命,南洋新軍第9鎮更是直接進攻南京,成為攻擊南京的主力。武昌起義是由湖北新軍發動的,太原起義是太原新軍搞的……,由此可見,基本上起義的都是新軍。除了東北張作霖指揮巡防營控制了局面,其他各省巡防營基本都不是新軍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滿清政府唯一還拿得出手的,就只剩下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北洋軍不僅兵源充實,建制完整,而且裝備也全國第一,不僅擁有馬克辛機關槍,甚至還有18門大炮組成的炮營,火力兇猛。
當時北洋軍的總兵力不過7萬多人,加上附屬袁世凱的一些地方軍,一起也不過10萬左右,面對幾十萬的南方革命軍,在數量上完全處於弱勢。但南方革命軍雖然有數量優勢, 卻依然抵不過袁世凱的北洋軍。這是因為比起南方革命軍的各自為政,北洋軍更為團結。而且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訓練質量、戰場經驗,都要完爆南方革命軍。在武昌起義之後,馮國璋率領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軍時,革命軍也只有捱打的份兒。但不管北洋新軍如何能打,到最後也改變不了共和的結局。
古代封建王朝的崩塌多以戰爭結束,而清朝卻顯得有些另類,不但和平謝幕,且末代皇帝還受到前所未有的優待。在清王朝謝幕前夕,武昌起義爆發,袁世凱派北洋軍南下鎮壓,當時革命軍高達幾十萬,但是卻為什麼打不贏只有幾萬人的北洋軍呢?
大清從開國到滅亡,一共出現過三種不同的兵制:開國之時,最早出現的是旗兵和綠營。到平定吳三桂之亂的時候,旗兵已經逐漸腐化,綠營開始佔據主要地位。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旗兵和綠營都已經腐朽不堪,這時候,清政府不得不同意編練地方軍。於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組織的湘軍、楚軍等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了。
但風光了沒多久,甲午戰爭慘敗後,湘軍和淮軍也走上了下坡路。有識之士意識到必須要改革兵制,建立一套全新的軍隊體系。李鴻章也有先見之明,在任直隸總督之時,就已按照西方軍隊的訓練方式,建立了一個天津武備學堂,且購買了歐洲最新式的武器,還聘請德國軍官當教練,請滿清貴族出任總辦,開始培養新式軍官。之後,兩江總督張之洞也緊隨其後,在南京編練自強軍,袁世凱則在天津小站練兵。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張之洞的自強軍後來成為南洋新軍的前身,而袁世凱的小站新軍則是北洋軍的前身。
到了辛亥革命前夕,全國上下此時主要以兩支軍隊為主:一支是新軍,一支是巡防營。
巡防營為以前的綠營、湘軍、淮軍精銳組成,主要用來保衛地方。巡防營在全國各地都有,大名鼎鼎的張作霖,在剛被招安的時候,就是在巡防營任職,然後開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巡防營的武器裝備也不錯,既有西式槍械,也有重火力火炮。但是,因為其成員多來自舊式軍隊,而帶兵官員也多為舊武官,對新式軍事幾乎一無所知。所以,巡防營的武器裝備雖然不錯,對大清忠誠度也較高,但戰鬥力相當一般。
接下來說說新軍,清政府原計劃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全國各省新編練的新軍為地方軍,在全國各省總計編練36鎮新軍(鎮相當於現在的師)。同時,將新編練的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到了1907年,全國已經編練了16個鎮和16個混成協。其中,裝備最好、訓練最精、戰鬥力最強的當屬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其兵力遍佈山東、直隸和東北,聲勢浩大。
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新軍除了北洋軍外,大部分都參與了革命,南洋新軍第9鎮更是直接進攻南京,成為攻擊南京的主力。武昌起義是由湖北新軍發動的,太原起義是太原新軍搞的……,由此可見,基本上起義的都是新軍。除了東北張作霖指揮巡防營控制了局面,其他各省巡防營基本都不是新軍的對手,在這種情況下,滿清政府唯一還拿得出手的,就只剩下袁世凱的北洋新軍。
北洋軍不僅兵源充實,建制完整,而且裝備也全國第一,不僅擁有馬克辛機關槍,甚至還有18門大炮組成的炮營,火力兇猛。
當時北洋軍的總兵力不過7萬多人,加上附屬袁世凱的一些地方軍,一起也不過10萬左右,面對幾十萬的南方革命軍,在數量上完全處於弱勢。但南方革命軍雖然有數量優勢, 卻依然抵不過袁世凱的北洋軍。這是因為比起南方革命軍的各自為政,北洋軍更為團結。而且無論武器裝備,還是訓練質量、戰場經驗,都要完爆南方革命軍。在武昌起義之後,馮國璋率領北洋軍南下鎮壓革命軍時,革命軍也只有捱打的份兒。但不管北洋新軍如何能打,到最後也改變不了共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