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瞭望》: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受者是侵襲性真菌感染(IFI)的高危人群,侵襲性真菌感染在這類人群中的發病率和疾病流行譜近年來有何變化趨勢? 劉開彥教授:侵襲性真菌感染現在改為侵襲性真菌病的IFD。高危人群需要預防如下:一、異型造血幹細胞移植;二、急性白血病誘導緩解過程;三、使用激素時,特別一週以上的大劑量激素治療;四、國內指南推薦再障移植時或ATG時進行抗真菌預防治療,而國外仍有爭議。流行病分析調查顯示,血液病患者,IFD的病率在增加,而麴黴菌有上升趨勢,因此,抗真菌預防治療尤為重要,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抗真菌預防治療。例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誘導緩解和鞏固性治療中,歐洲並不推薦使用抗真菌預防性治療。 《腫瘤瞭望》:經驗性治療能為患者爭取時間,在哪些情況下,需要對患者進行經驗性治療? 劉開彥教授:目前經驗性治療在中國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是真菌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但由於真菌感染後症狀不典型,如發熱、胸痛,無特異的臨床表現。而真菌感染的經驗性治療也主要是鑑於細菌的經驗性治療。隨著真菌培養的手段技術提高,真菌檢測率有所提高。新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包括血清,即G試驗和GM試驗;但這兩種方法均會有假陽性出現。另外一些檢測方法,如PCR、真菌抗原的檢測,有望在真菌感染的診斷起到突破性作用。 《腫瘤瞭望》:不過對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者而言,可能光靠經驗性治療是不夠的,還要採取真菌預防策略,才有可能降低侵襲性真菌病的發生率。所謂防患於未然,那麼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預防要點有哪些? 劉開彥教授:血液病患者真菌治療中應注意有兩個80%,一、血液系統患者真菌感染部位80%發生在呼吸系統主要在肺部;二、目前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措施80%為經驗性治療。 以往真菌治療包括預防性治療、經驗性治療、搶先性治療。搶先治療概念容易混淆,病毒治療中的搶先治療指沒有症狀,僅CMV病毒陽性即出現CMV血癥時採取的治療,即在發病之前搶先治療。而真菌感染中搶先治療指真菌感染確診前治療,即患者已有真菌感染的症狀,但症狀是非特異性,原因不明。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治療,隨後能找到真菌感染的證據,如G試驗或GM試驗等。真菌確診比較困難,需要行病理活檢即病理診斷或在無菌臟器中培養出真菌。CMV病毒搶先治療和真菌搶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現在將搶先治療改稱為診斷驅動治療。診斷驅動的治療,指基於G試驗,GM試驗陽性,或CT的表現採取的治療策略。它與搶先性治療相似,但是更清晰具體化。 經驗性治療實際上是指發熱驅動的治療。由於真菌診斷手段相對較少,真菌感染最大的挑戰是診斷。與細菌相比,真菌耐藥不常見;除外少數真菌,早期診斷、治療能夠很好的控制。目前真菌治療以經驗性治療為主,因為真菌發病率高,如果不積極治療死亡率增高。但對於那些有不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也可以診斷採用驅動治療策略。我們認為,隨著診斷手段的提高,真菌感染的證據越來越多,經驗性治療會越來越少。診斷治療的策略會被採用的機會越來越多,有文獻報道,經驗性真菌治療後,最後確診為真菌感染的僅不足30%。但是由於目前沒有真菌感染診斷技術的不足,如果不積極採取措施,死亡率就會增加。相信隨著診斷技術的提高,診斷驅動治療將會越來越多。但目前如何儘早診斷IFD,仍是血液病治療中的重要挑戰;隨著新技術廣泛應用,帶來了治療策略的改變,多學科的協作包括臨床、影像、檢驗等多學科協作,是推動診斷與治療的方向。
《腫瘤瞭望》:造血幹細胞移植(HSCT)受者是侵襲性真菌感染(IFI)的高危人群,侵襲性真菌感染在這類人群中的發病率和疾病流行譜近年來有何變化趨勢? 劉開彥教授:侵襲性真菌感染現在改為侵襲性真菌病的IFD。高危人群需要預防如下:一、異型造血幹細胞移植;二、急性白血病誘導緩解過程;三、使用激素時,特別一週以上的大劑量激素治療;四、國內指南推薦再障移植時或ATG時進行抗真菌預防治療,而國外仍有爭議。流行病分析調查顯示,血液病患者,IFD的病率在增加,而麴黴菌有上升趨勢,因此,抗真菌預防治療尤為重要,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進行抗真菌預防治療。例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誘導緩解和鞏固性治療中,歐洲並不推薦使用抗真菌預防性治療。 《腫瘤瞭望》:經驗性治療能為患者爭取時間,在哪些情況下,需要對患者進行經驗性治療? 劉開彥教授:目前經驗性治療在中國進行過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是真菌治療主要的治療方法。但由於真菌感染後症狀不典型,如發熱、胸痛,無特異的臨床表現。而真菌感染的經驗性治療也主要是鑑於細菌的經驗性治療。隨著真菌培養的手段技術提高,真菌檢測率有所提高。新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包括血清,即G試驗和GM試驗;但這兩種方法均會有假陽性出現。另外一些檢測方法,如PCR、真菌抗原的檢測,有望在真菌感染的診斷起到突破性作用。 《腫瘤瞭望》:不過對於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者而言,可能光靠經驗性治療是不夠的,還要採取真菌預防策略,才有可能降低侵襲性真菌病的發生率。所謂防患於未然,那麼造血幹細胞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感染的預防要點有哪些? 劉開彥教授:血液病患者真菌治療中應注意有兩個80%,一、血液系統患者真菌感染部位80%發生在呼吸系統主要在肺部;二、目前抗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措施80%為經驗性治療。 以往真菌治療包括預防性治療、經驗性治療、搶先性治療。搶先治療概念容易混淆,病毒治療中的搶先治療指沒有症狀,僅CMV病毒陽性即出現CMV血癥時採取的治療,即在發病之前搶先治療。而真菌感染中搶先治療指真菌感染確診前治療,即患者已有真菌感染的症狀,但症狀是非特異性,原因不明。在這些基礎上進行治療,隨後能找到真菌感染的證據,如G試驗或GM試驗等。真菌確診比較困難,需要行病理活檢即病理診斷或在無菌臟器中培養出真菌。CMV病毒搶先治療和真菌搶先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現在將搶先治療改稱為診斷驅動治療。診斷驅動的治療,指基於G試驗,GM試驗陽性,或CT的表現採取的治療策略。它與搶先性治療相似,但是更清晰具體化。 經驗性治療實際上是指發熱驅動的治療。由於真菌診斷手段相對較少,真菌感染最大的挑戰是診斷。與細菌相比,真菌耐藥不常見;除外少數真菌,早期診斷、治療能夠很好的控制。目前真菌治療以經驗性治療為主,因為真菌發病率高,如果不積極治療死亡率增高。但對於那些有不危及生命的真菌感染也可以診斷採用驅動治療策略。我們認為,隨著診斷手段的提高,真菌感染的證據越來越多,經驗性治療會越來越少。診斷治療的策略會被採用的機會越來越多,有文獻報道,經驗性真菌治療後,最後確診為真菌感染的僅不足30%。但是由於目前沒有真菌感染診斷技術的不足,如果不積極採取措施,死亡率就會增加。相信隨著診斷技術的提高,診斷驅動治療將會越來越多。但目前如何儘早診斷IFD,仍是血液病治療中的重要挑戰;隨著新技術廣泛應用,帶來了治療策略的改變,多學科的協作包括臨床、影像、檢驗等多學科協作,是推動診斷與治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