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曉YB

    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維新變法開始之初,慈禧太后是不反對的,表示只要不剪辮子,不干預皇帝的行為。

    我們通常認為戊戌變法之初,慈禧太后強行罷免了翁同龢以在暗地裡為光緒使絆子,但是根據史家的考證,罷免翁同龢的決議是光緒下的。理由很簡單,翁會成為光緒皇帝的阻礙。

    因此,這場變法自一開始就安裝了加速器,光緒皇帝特別想把自己的人扶上臺以稀釋慈禧太后的權力,那麼戊戌變法實際上就可以算作是光緒皇帝的集權運動。

    光緒皇帝在變法當中基本上同意了康有為的很多觀點,雖然光緒皇帝與康有為見面的機會很少。但是諸如廢科舉,修鐵路等建議光緒帝一一答應。

    但是唯獨對於開議會之事,光緒帝猶豫不決,因為此項不僅滿洲貴族反對,連光緒帝自己都很排斥,因為此舉會分化他的權力。

    光緒帝在拒絕開議會的同時,重新洗牌了軍機處。拉進了四小軍機,名義上是起草聖旨,實際上是分化自同治以來軍機處形成的王爺政治。

    於是,滿洲貴族紛紛坐不住了,也不站著,他們選擇了去頤和園跪著哭訴,那麼對於這些人,有的是為了功名利祿,有人則看出了光緒帝的毛躁,這麼蠻幹終究會出事。

    他們只能寄希望於慈禧,而此時光緒皇帝甚至突發奇想開啟繞過軍機處重新建立一個決策機構,也就是開懋勤殿,在此情況之下,慈禧不得不重新出來,廢掉了戊戌變法。

    有關戊戌變法,實際上除了洋務派,並沒有人是真正現在光緒皇帝身邊的,戊戌變法之後,張之洞洋洋灑灑寫了勸學篇來諷刺戊戌變法,實際上也能看出,戊戌變法,並沒有在中國引起太大的波瀾。

    嚴復曾評價康有為,上負其君,下累其友,庸醫害人,書生誤國。

    兩個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人,在一起搞變法,結局自然無疾而終。

  • 2 # 萍風竹雨123

    戊戌變法的失敗,人們往往以為是觸動了以慈禧為首的守舊變的利益,才引起慈禧反彈,發動政派,囚光緒於瀛臺,斬六君子於菜市口,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維新派急躁冒進,貪權無度,任人不當造成的,慈禧只是背了鍋。

    甲午中日戰爭後,中國猶如一塊肥肉,日漸成為列強爭奪撕咬的物件,人心思變,改革勢在必行,不僅僅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就是有遠見的政界大佬如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也渴望清政府有所改變,就是慈禧,也明確表示只要不變祖宗大法,其他聽之任之。可是,維新派卻因為經驗不足,犯了一系列的方向性錯誤。

    一,急躁冒進,急於求成。自變法開始,光緒帝先後釋出上百道變法詔令,有時一天幾道,讓地方官員無所適從。只好徘徊觀望,以不變應萬變,使改革法令成為一紙空文。

    二,爭權奪利,本末倒置。光緒帝實行變法,初衷是好的,可是在實行變法的過程中,光緒帝漸漸養大了野心,不但在變法的過程中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的權益,而且直接將手伸向了軍政要權,企圖架空軍機大臣榮祿。並進而架空慈禧。關鍵時刻,慈禧下手自然不會手軟,特別是"圍園殺後”計劃,直接讓慈禧乍了毛。

    三,戊戌變法中,無可用之人。光緒帝在推行變法的過程中,許多官員是守舊派,從根本上就牴觸他們的法令,維新派又沒有強硬手段去維護法令的執行。因而法令不了了之也是意料中事。

    變法從來是真刀實槍,絕不是幾句空喊就可以成事,因而戊戌變法,即使沒有慈禧太后的阻撓也不會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危機緊迫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