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之變
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在攻下洛陽後,聽從親信建議,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河陰之變圍殺王公百官約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幾乎全部遇害,北魏胡太后及幼帝元釗被溺死。
事件背景:北魏末年黨爭頻仍,內亂不止。孝明帝元詡即位之初,胡太后臨朝稱制。胡太后並無大才,無力治國。權臣外戚相繼執掌國柄,人心大亂。北方爆發六鎮起義,國勢日衰。
導火索:北魏孝明帝元詡不滿國家現狀,欲除胡太后以掌權,遂密令晉陽軍閥爾朱榮進京勤王,此事不幸洩露,胡太后毒殺孝明帝,另立時年三歲的元釗為帝。爾朱榮曾受孝明帝恩惠,又得密詔,當即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名,進攻洛陽(北魏都城)。
事件經過:晉陽軍閥爾朱榮並不是良善之輩,他一邊打著“匡扶帝室”之名兵進洛陽,另一邊與當時聲望很高的長樂王 元子攸 接觸,約定裡應外合攻打洛陽,事成後立元子攸為帝。
長樂王 元子攸 隨後被爾朱榮派親信迎接至河陽並立為皇帝,隨後率大軍從孟津渡過黃河直取洛陽。
胡太后調集軍隊與爾朱榮作戰,不料東北門戶河橋守將投降,洛陽無險可守,將士離心,胡太后手足無措,遂協同後宮嬪妃一起入永寧寺為尼。
爾朱榮並未放過已出家為尼的胡太后,他脅迫胡太后及幼帝元釗離開洛陽,並在經過河陰(今河南滎陽)時,將胡太后及元釗投入河內溺死。
溺死太后與皇帝已是天怒人怨,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更加駭人聽聞。
爾朱榮聽信親信費穆之言,決定盡殺朝中百官以立威。
爾朱榮喊話結束後,命2000鐵騎盡出。縱兵大殺,王公貴族,上至丞相元雍、司空元欽。下至居喪在家的黃門郎,不分貴賤老幼,無一倖免,屍橫遍野。
事件結果:河陰之變後,爾朱榮掌控北魏朝政大權。北魏宗室驚懼不已,紛紛另謀出路。郢州刺史元顯、北青州刺史元世俊、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舉州投降南梁。北魏對南朝的防線崩潰,國勢大衰。
河陰之變溺死一太后一皇帝,屠百官,使得本就不安穩的局勢更加分崩離析。洛陽城不復昔日繁華,“洛中士民草草,人懷疑慮”;“富者棄宅,貧者掇負,率皆逃竄,什不存一二”。佔據晉陽的契胡族酋長爾朱榮用血淋淋的屠刀為北魏王朝敲響了喪鐘,此後不久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戰端再起。
河陰之變
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北魏權臣爾朱榮在攻下洛陽後,聽從親信建議,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河陰之變圍殺王公百官約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幾乎全部遇害,北魏胡太后及幼帝元釗被溺死。
事件背景:北魏末年黨爭頻仍,內亂不止。孝明帝元詡即位之初,胡太后臨朝稱制。胡太后並無大才,無力治國。權臣外戚相繼執掌國柄,人心大亂。北方爆發六鎮起義,國勢日衰。
導火索:北魏孝明帝元詡不滿國家現狀,欲除胡太后以掌權,遂密令晉陽軍閥爾朱榮進京勤王,此事不幸洩露,胡太后毒殺孝明帝,另立時年三歲的元釗為帝。爾朱榮曾受孝明帝恩惠,又得密詔,當即以為孝明帝報仇為名,進攻洛陽(北魏都城)。
事件經過:晉陽軍閥爾朱榮並不是良善之輩,他一邊打著“匡扶帝室”之名兵進洛陽,另一邊與當時聲望很高的長樂王 元子攸 接觸,約定裡應外合攻打洛陽,事成後立元子攸為帝。
長樂王 元子攸 隨後被爾朱榮派親信迎接至河陽並立為皇帝,隨後率大軍從孟津渡過黃河直取洛陽。
胡太后調集軍隊與爾朱榮作戰,不料東北門戶河橋守將投降,洛陽無險可守,將士離心,胡太后手足無措,遂協同後宮嬪妃一起入永寧寺為尼。
爾朱榮並未放過已出家為尼的胡太后,他脅迫胡太后及幼帝元釗離開洛陽,並在經過河陰(今河南滎陽)時,將胡太后及元釗投入河內溺死。
溺死太后與皇帝已是天怒人怨,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更加駭人聽聞。
爾朱榮聽信親信費穆之言,決定盡殺朝中百官以立威。
爾朱榮喊話結束後,命2000鐵騎盡出。縱兵大殺,王公貴族,上至丞相元雍、司空元欽。下至居喪在家的黃門郎,不分貴賤老幼,無一倖免,屍橫遍野。
事件結果:河陰之變後,爾朱榮掌控北魏朝政大權。北魏宗室驚懼不已,紛紛另謀出路。郢州刺史元顯、北青州刺史元世俊、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南荊州刺史元志等魏宗室皆舉州投降南梁。北魏對南朝的防線崩潰,國勢大衰。
河陰之變溺死一太后一皇帝,屠百官,使得本就不安穩的局勢更加分崩離析。洛陽城不復昔日繁華,“洛中士民草草,人懷疑慮”;“富者棄宅,貧者掇負,率皆逃竄,什不存一二”。佔據晉陽的契胡族酋長爾朱榮用血淋淋的屠刀為北魏王朝敲響了喪鐘,此後不久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戰端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