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挺好玩

    項羽是規則內的王者,劉邦卻是規則外的程式設計師……

    正面戰場,項羽鮮有敗績

    不管是破釜沉舟還是彭城大戰,亦或者烏江邊上的28騎打的5000精兵不敢上前,只要是正面戰場舊貴族式的正規戰鬥,項羽幾乎沒有敗績。

    那他敗在哪裡?

    敗於時代

    項羽的時代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他適合做齊桓公、楚莊王一樣的霸主。你看他推翻秦朝以後的舉動就能窺見一二。天下初定分封18路諸侯,在他眼裡是看不上秦國搞出的什麼皇帝,什麼郡縣制的。

    雖然劉邦初期也搞了分封,但他能很快明白過來,搞了白馬盟誓,把功臣全部貶為侯。以此避免周王室衰弱以後的天下大亂。

    由此可見,相對於劉邦,項羽的思維是和時代脫節的。因為他要堅定不移的開歷史倒車。

    有勇無謀說不上,只能說明項羽在規則內無敵

    項羽在遵守楚國舊貴族的規則,但劉邦則不同。很多人說他是流氓,卻沒點出問題的實質,因為劉邦每次的反敗為勝幾乎都是在當時規則外的反覆遊走中換來的。

    簽了協議以後,人家項羽說停火就停火,劉邦趁人家不注意就搞背後突襲

    項羽從來是正面硬剛,劉邦帶著眾謀士不斷用什麼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來瓦解項羽軍心。

    楚漢相爭留下的未必是最強者,但留下的一定是適合時代的王者

    劉邦自己也承認,自己這個不如張良,這個不如韓信,這個不如蕭何。甚至於之後打匈奴還落得白登之圍的恥辱。這要換成項羽,怎麼可能有匈奴的放肆

    但是,歷史選擇劉邦是有道理的。倘若選擇的是項羽,那註定是周朝末期春秋戰國的延續,又是百年的互相征伐。

  • 2 # 化州大叔

    失了民心誰願意當你的兵?強迫當的兵又能有什麼戰力?所以只能是忠於項羽的人越打越少,實力越打越弱,最終崩盤。

  • 3 # 楊哥看世界Y

    劉邦和項羽的成敗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抽空列出以供探討。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劉邦和項羽都是當時的厲害人物,都是最終推翻秦朝的主要力量,那麼他們兩人的成敗是什麼導致的呢?

    首先項羽當時代表的是六國之中的氏族階層,劉邦代表的是占人口最多的也是最苦的底層人民階層,這點決定了在人數支援方面劉邦是佔優的。

    其次是劉邦懂得廣納人才並充分利用人才,我們從一些史料和電視劇中可以看到韓信之前在項羽陣營不被重用,但是加入劉邦陣營後封爵為王,韓信的軍事能力之強大家都知道,韓信將兵多多益善這句話我們都知道,另外劉邦首先的將領雲集遠遠超過項羽的人數。

    最後是劉邦的策略得當,廣積糧緩稱王是蕭何給他的建議,他能聽進去並能忍耐到實力夠的時候才稱帝,這說明劉邦能夠忍辱負重,能屈能伸。項羽一代霸王戰力強悍,在戰爭中崇尚武力為王,所以在冷兵器時候謀略非常重要但是恰恰項羽並不看中。

    綜上楚漢相爭就註定了項羽必敗,劉邦必勝。

  • 4 # 秋窗風雨夕0123

    1、因為項羽開歷史倒車搞分封。

    2、項羽不仁。屠城。劉邦是安撫人心。

    就這兩點。項羽必敗。所以劉邦雖然敗多。但是人越打越多。項羽勝多,人越打越少。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上輸了。戰場上最終必然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 5 # 張九如

    項羽雖有勇但卻少於謀。心胸狹窄更無謀士,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知勝利而不知隨後的危險,或因一時的困難而意氣用事,最終導致身亡名敗。

  • 6 # 郭江

    你得先有一個正常的邏輯思維,即:項羽一直贏,人卻越打越少,地盤越來越小,劉邦一直輸,但卻相反,這個邏輯正常嗎?

    事實上,劉邦一直堵著項羽,雙方各有勝負,劉邦“屬下”韓信打其他諸侯國,彭越在項羽後方打游擊戰,這時的項羽已是苦不堪言,所以才會簽下楚河漢界、雙分天下的協議。劉邦接到項羽送回來的家屬,又開始打項羽,這時的戰況,就是劉邦一直在追著項羽打了!

  • 7 # 淨月暖陽

    靠能打就能得天下?歷史無數次證明這是不可能的,可惜至今仍有許多許多的人認為,只要能打下江山,就能坐穩江山。真不知書是怎麼讀的。

    項羽能打,都有了“王不過項”的說法,一生征戰,無往不利,幾乎百戰百勝,僅“霸王”之名,就可令對手聞風喪膽,望風披靡。

    可項羽在政治上是極為幼稚的,許多人認為只是鴻門宴上顯出其幼稚,沒能殺了劉邦,滅了對手。這樣的認識是膚淺的,並沒抓住項羽最終失敗的本質。

    還會有人以項羽嗜殺來解讀,不以仁德治天下,動輒殺降、屠城,縱兵劫掠而不得人心,這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下有變,則無人幫助。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算是儒家的主要解讀。

    更為重要的一面,是項羽在開歷史倒車。項羽為何只稱“霸王”而未稱“皇”,只因為項羽在得天下後,復辟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延續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下的郡縣制。

    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在東周就顯現出致命缺陷,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為了獲得更多的人口和生產資源,諸侯間戰亂不止,弱肉強食。王室衰敗無力,管控不了諸侯,就只是一個擺設。東周從春秋到戰國,五百年的戰亂,社會付出慘重代價。

    到了秦始皇,積六世之餘烈,終於滅六國,一統天下。更重要的,秦始皇在全國推廣秦國實踐了三百多年的秦法秦制,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真正形成一個國家的概念。一個國家,自然就不能相互殘殺,各種資源統一調配,這樣才能根本減少戰亂。

    然而,這觸動了貴族們的特權和利益,反秦法秦制的主力正是他們,支援項羽的條件,正是要恢復分封,保證他們的利益。結果就是,國家又陷入戰亂,項羽四處鎮壓,也遏制不住諸侯們的慾望,劉邦則趁機而起,聯合眾地方勢力,終敗項羽。劉邦短暫分封功臣後,快速回收權力,大部功臣被殺,重回秦執行的中央集權制。再經文、景,至漢武帝,走到體制成熟,為後世諸朝所效法。

    項羽,一個殘暴開歷史倒車者,卻一直被儒家宣傳成“悲劇英雄”,還是太恨“焚書坑儒”的秦始皇了,罔顧了事實。當下還認不清的,真是枉讀了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小時候的什麼經歷跟你的性格存在必然因果關係?什麼經歷,讓你學會掌控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