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雨花石273753601

    腳氣和人的髒體息息相關,我腳氣很重有段時間身體不舒服找中醫也沒說看什麼,只說開幾付藥調理一下身體,醫生也沒問,把脈,開方,一劑藥十八元吃了十幾副腳不臭了,頭上的白頭髮也沒了,一個以前的土郎中

  • 2 # 披著狼皮的羊Y

    腳氣就是腳氣,中醫裡沒表示什麼,腳氣形成也就是一些厭氧菌,中醫治療腳氣有很多方法,關鍵是治好後個人衛生習慣要做好。

  • 3 # 雲貴範氏中醫

    中醫對“腳氣”(腳出汗、腳趾間脫皮瘙癢、出汗潮熱、伴隨兩腿發軟無力),口渴不欲飲,舌紅,太膩。脈象浮數,腳膝腫疼,診斷為溼熱下注、溼熱萎痞,也就是(腳氣)。這類腳氣可以用中藥,炒黃柏,炒蒼朮,牛膝,薏米仁等組方治療。療效確切,配伍適當,堅持療程完全可以徹底治癒!

  • 4 # 中醫科院藥學博士

    首先,我們要明白腳氣和腳氣病不是一回事,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

    腳氣,是腳癬的俗稱,也就是醫學上的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面板病。真菌多寄生在足趾或兩趾間,表現為兩趾間面板的浸軟,脫皮並伴有裂隙,有難聞的臭味,足部多汗,奇癢無比,所以經常抓撓,常可引起細菌感染,繼而紅腫、化膿,不易治癒。

    腳氣病,就是西醫上的維生素B1缺乏症,患腳氣病後,神經系統受累最嚴重,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多常見,表現為下肢感覺遲鈍,觸覺痛覺減退,肌肉痠疼,肌力下降甚至行走困難。也可累及迴圈系統,表現為心慌,氣短,繼而心動過速,下肢水腫,如不及時治療,則可發生右心衰竭,甚至猝死。

    從症狀的表現看,腳氣病相當於傳統中醫學的腳氣。

    中醫上之腳氣,最早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

    對於腳氣的描述,最早可見於東漢年代醫聖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原文是這樣的:“烏頭湯方,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這裡還提到腳氣的症狀,疼痛不可屈伸,以及治療的方劑——烏頭湯方。

    從張仲景的症狀描述,就可以看出那個時候的腳氣與今天人們心中普遍認為的腳氣(足癬)是不同的,而與腳氣病(VB1缺乏症)類似。

    較早對腳氣進行描述的可見東晉醫學家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中所說的“腳氣之病先起嶺南,稍來江東,得之無漸,或微覺疼痺,或兩脛小滿,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時冷時熱,皆其症也。 ”

    葛洪的論述,還說明了腳氣這個疾病在中國的蔓延路線,且得病開始並無不適,慢慢地出現脛部、小腹已有不適,並且行走也偶感無力。 從晉朝開始,關於腳氣的論述開始增加,尤以唐、宋、明時期為最甚。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醫的腳氣與當今人們認為的腳氣(足癬)就完全不同,而與VB1缺乏症類似。

    到了唐代,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關於腳氣症狀的論述如下:“夫有腳未覺異,而頭項臂膊已有所苦;有諸處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 ……,或小腹不仁,此皆腳氣狀貌也。”

    在孫思邈的描述中可知,腳氣病並不僅僅有下肢的不適,同時臂膊也有“苦”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腳氣等同於腳癬,但腳氣作為中醫領域的疾病,主要表現在下肢的腫痛、麻木,接著是頭部、項部、肋、臂膊、腰、腹等部位也都受其影響而出現不適症狀。

    對於腳氣的治療,千百年來歷代中醫學家都積累了很多歷經實踐的經方,療效也得到了證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中的工長是幹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