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5
回覆列表
  • 1 # 祝大家21年願望成真

    全文解析如下:

    考察表明,古代那些最聖明的人都是心與造化相通,德與神人相合,他們為了修養自身的性情,並用以陶冶天下人的性情,就創制了琴這種樂器。對於琴,他們所最重視的是和。為了和,首先就要定調調絃,根據一定的徽位,取得一定的絃音,使之協調和諧。要利用指法去辨別,依靠聽覺去審察,這就是用心來感知,用手來表現和。所謂和,大概就是眾多樂音的交織,平和中正的關鍵吧?

    就調絃求和而言,以散和為先,按和次之。所謂散和,就是左手不按弦,而在空弦上憑聽覺調絃取音,右指彈撥琴絃,各弦互為賓主,調節強弱,斟酌高低,便能使眾音協調,得到至和。所謂按和,就是左手按弦,右手彈弦,先使九徽按音與散音相和,再使十徽按音與散音相和,於是所取的音便與徽上的律呂相和了。如果所按徽位不準,似和而非真和,就必須用泛音加以辨別。如果用了泛音也還不和,那就再用按和加以調整。這樣一按一泛,互相檢驗,才能得到真和。

    調絃求和之後,再進一步探求得到和的方法,則有三個方面,這就是弦與指和,指與音和,音與意和。做到這三點,和的目的就達到了。

    弦有一定的特性,要順應它,切忌違逆:下指按弦要堅實有力,切忌虛浮。如果該用綽而用了注,該用上卻用了下,音就不順;如果按弦不用力,動作不堅實,音就不實。所以下指按弦,從一弦過度到另一弦,手指千萬不用鬆起;在同一弦上運指,尤其要不露痕跡。做到往來動宕恰如膠漆,弦與指就相和了。

    按音有一定的音位,有的在徽上,有的不在徽上,不在徽上的,也有徽與徽之間的分數標明音位,如果混淆不清,和怎能出現?樂曲一定的節度,樂句有一定的節候(像氣候一樣變化),樂音有一定的肯綮(像筋骨結合處),樂理十分微妙,如果紊亂無序,和又怎能產生?盡心研究琴學的人,要細心辨別樂曲哪裡應當用吟猱加以潤色,哪裡應當用綽注加以配合,哪裡應當用輕重緩急加以調節,總之是要使用各種手段使音調富有韻味,使情趣得到體現,這樣,指與音就相和了。

    音隨意而變化,意在音前,音隨其後,這樣,樂曲的眾多妙處就能表現出來了。所以想要表現意,必須先練習音;練好了音,而後才能使演奏合乎意。例如,右手撥絃,要重而不粗暴,輕而不虛浮,快而不急促,慢而不鬆弛;左手按弦,用吟用猱,要圓滑而無阻礙(就是說,吟猱要恰到好處,中間毫無阻礙),用綽用注,定音後可以引申(就是說,綽注得音後,有的要再加以引伸)。又要做到迂迴曲折,似疏而實密,抑揚起伏,想斷卻又銜接著。這些都是用音的精粹去體現意的深微啊。而有的演奏則還能表現弦外之意,觸發人們的聯想,表現山嶽,就使人感到巍巍高山若隱若現;表現流水,就使人感到彷彿可以看到洋洋流水;表現寒冷,雖在盛夏,也會使人感到廳堂結霜積雪;表現溫暖,雖在嚴冬,也會使人感到草閣春意盪漾。它的表現力無窮無盡,簡直是不可思議,人們難以說明它為什麼能這樣,但只要音意相合,就確實能做到這樣。

    總之,彈琴要神態安詳,氣息平靜,投入感情,忘懷一切。心感受太和,手鼓琴曲,便能做到心手相應,但這卻只能靠自己去體會,而很難一一加以說明。“太音希聲”的傳統思想已難以恢復,如果不靠中正平和的性情去力求實現這一理想,而只把彈琴當作一種技藝,那就會時間越久而越喪失這一傳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錢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