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鬧6724

    這問題就提的有點奇怪,好像希特勒是一個草包似的,就算希特勒不指揮,東線戰場也不一定會贏,甚至輸得更慘更快,在揮師蘇聯之前,希特勒的戰略指揮是何等成功,英法聯軍差一點陸軍全滅,幸虧英國海軍強過德國幾個級別方保住英國本土。而在蘇德開打之後,戰略上勝利也很輝煌,直到攻防易手時希特勒也很少犯錯。他輸在對手太強大了,敢往戰爭這熔爐中填幾千萬人,工業規模也十分強大,土地更不用說了,十一個時區。所以說德國輸在他的國家極限上,而不是希特勒的亂指揮,當然死掉的希特勒不會辯解,所有的事後諸葛亮們都把失敗推給希特勒。

  • 2 # 多管閒事的老王

    這幾天正好在看法華人寫的《朱可夫》。一本好書。地圖清清楚楚,而很多同類書的地圖都一團糟。前後都不看,就看中間“衛國戰爭”部分。感覺如希特勒多聽元帥們的話,拿下莫斯科不是不可能的。儘管蘇聯國土廣袤,戰略縱深厚實,但莫斯科一旦被佔,後面的事就很難說了。

  • 3 # 薩沙

    如果沒有希特勒,德國剛開始打就戰敗了。

    一戰德國執行施裡芬計劃,試圖首先擊敗西線的法國,然後在東線和俄國決戰,將其徹底擊潰,從而獲得勝利。

    但是,英法並非草包,在馬恩河戰役中並沒有被德國速戰速決擊敗。

    在馬恩河戰役拼的兩敗俱傷後,德國總參謀長小毛奇就對德國皇帝說:陛下,我們已經輸掉了戰爭。

    隨後4年,德國不可能勝利,只是苟延殘喘罷了。

    而二戰中,希特勒不顧德國陸軍高層的反對,要求執行曼施坦因的鐮刀閃擊計劃,推翻了陸軍將軍們指定的重複一戰模式的計劃。

    事實證明,將軍們的計劃一定會失敗,英法聯軍早已做好了應對。

    然而,希特勒採用了鐮刀閃擊計劃後,德軍裝甲部隊,突然從最不適合使用坦克的阿登山區衝出。這裡法軍設防薄弱,隨後德國裝甲軍團以超過英法回訪的速度,高速推進,猛烈攻擊,導致法國迅速投降。

    英華人丟棄了所有重武器,狼狽從敦刻爾克逃回

    德軍大獲全勝,從而掃平了西線的危險。雖德軍沒有能夠入侵英國成功,但英國同樣沒有實力在西線登陸。

    在這種情況下,德軍才有餘力和蘇聯決戰。

    如果不是希特勒,德軍在二戰剛開始就失敗了。

    至於東線的指揮存在問題,其實任何指揮都會有問題,只是能否彌補失誤。

    德軍最大問題是,一旦美軍參戰以後,同盟國的實力太強,僅僅美國工業實力就是德國三倍以上,這種仗根本沒辦法打。

    即便東線德軍能夠打垮蘇聯,一樣會被美國打敗,最終輸掉二戰。

  • 4 # 深藍海潮

    徳國並沒有打敗蘇聯的能力,完全靠的就是希特勒賭博式的突襲開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可惜被頑強的蘇聯人拖入了冬季戰爭!法國拿破崙當年也是敗在俄國的冬季!歷史總是如此的相似!

  • 5 # 丁元英之徒

    希特勒雖然沒上過軍事學院,但是他還是很有戰略眼光和天賦的。比如他執政後重視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力排眾議使用曼施坦因的計劃 在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幾乎所有將領(包括隆美爾)都認為盟軍不會登陸諾曼底而是加萊地區,只有希特勒認為盟軍會登陸諾曼底。他把德國從經濟危機中解救出來讓民眾有得吃有活幹,完美利用英法綏靖政策擴大德國領土 指揮德軍橫掃歐洲足以證明希特勒確實有過人的天賦。至於蘇德戰場的問題 你換隆美爾全權指揮也沒用 軍隊數量預備役人數石油糧食等後勤資源 蘇聯廣袤的領土英美偷摸的援助,甚至惡劣的天氣就足夠耗死德國了。

  • 6 # 奮鬥的沙

    有句話說:“戰略的錯誤永遠無法靠戰術的勝利來彌補”。希特勒入侵蘇聯是戰略上的錯誤,這和他本人是否指揮東線戰役,只算戰術行為,不會改寫結局和歷史。

    20年紀60、70年代,美軍曾在越南戰爭中,打勝了每一次戰鬥,最後還是被迫撤兵,輸掉了整場戰爭。再次說明如果一開始戰略就錯了,戰術上再多的勝利,也改變不了失敗的結局。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動用了190個師,3500輛坦克,1900架飛機,兵分三路大舉向入侵蘇聯。此時在沒有完全解決英國的時候,希特勒發動德蘇聯戰爭,在戰略上犯了二個錯誤:戰略目標模糊和戰略實力誤判。

    德國對入侵蘇聯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

    希特勒發動德蘇戰爭到底是為了消滅蘇聯布林什維克政權還是為了獲得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的油田?希特勒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時,認為只要佔領莫斯科、基輔、列寧格勒就能迫使蘇聯政權垮臺或是投降,根本沒有明確戰略目標和為此目標而進行的充足準備。

    蘇德戰爭初期,納粹德國三路大軍直撲蘇聯北、中、南三大中心,貌似是要消滅蘇聯政權,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戰線的推進,德華人發現即使佔領莫斯科、基輔、列寧格勒,蘇聯人也能在更遠的東方繼續組織人力、武力進行對抗。德國從一開始就沒有考慮過蘇聯遠東地區的問題,讓人懷疑納粹德國是想消滅一個政權還是想佔領一部分領土,獲取戰爭資源?

    蘇德戰爭中,納粹德國還不斷抽調三路大軍的兵力,實現不同的目標。剛開始,抽調中央集團軍群兵力北上,幫助北方集團軍群攻克列寧格勒,企圖以此瓦解蘇聯軍民反抗的意志;後來,又抽調中央集團軍群兵力南下,幫助南方集團軍群攻佔基輔以及高加索,期望獲得戰爭必須的糧食和石油。

    德國對蘇聯的戰略實力存在重大誤判。

    “巴巴羅薩”計劃是建立在希特勒的主觀意念之上的,取決於希特勒的征服野心和種族狂熱主義,德蘇雙方的實力對比完全不在考慮之內。

    戰前,德國對蘇聯的情報工作落後。直到1941年初,德軍諜報局局長卡納里斯和情報處長皮肯布羅克知曉入侵數量的計劃,準備工作嚴重不足。德國情報機構只派遣間諜和偵察飛機觀察前線蘇聯情況,不瞭解真實的蘇聯情況,更忽視蘇聯亞洲部分的情況。戰前,德國誤判蘇聯武裝力量實力。武裝人員上,德國估計蘇聯是200萬人,後來修正為350萬人,而實際上當時,蘇聯僅僅在歐洲部分的軍隊就高達550萬人,還不包括遠東部隊。武器裝備上,德國估計蘇聯裝備的坦克是1萬輛,而實際是當時蘇聯裝備了25000量坦克,包括興能優於德國三、四號坦克的T34。戰前,德國不清楚蘇聯的工業實力。由於德國情況工作不足和蘇聯的自身保密工作,德國對蘇聯的總體經濟不清楚,對其工業東移和佈局一無所知,錯誤的估計蘇聯的經濟潛力和戰爭工業。

    戰爭中,如果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又缺乏雙方戰略實力的準備判斷,戰術層面的指揮權之爭是沒有意義的,改變不了戰爭的最終結局。

  • 7 # 孤獨的人209381559

    如果是沒有希特勒的指揮,東線戰役德軍會不會贏得勝利改寫歷史?相似的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那就是在蘇聯戰場上,法西斯德國不管是換上誰去指揮,他都沒法挽回德國必然失敗的命運。因為蘇聯畢竟是不同於法國這樣的國家,蘇聯有著極其堅強的抵抗意志,以及軍事才能絲毫不遜色於德軍高階將領的指揮員。蘇聯的歐洲部分,就已經佔據了歐洲大陸面積一半左右的面積,而蘇聯的人口數量,也遠遠的超過德國。雖然德國在攻進蘇聯的時候,可以扶植出一支聽命於自己的傀儡部隊。但是總的來說,大多數的蘇聯人還是要站到蘇聯政府的這一方去的。相似的情況,也是在同一時期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國上演。因為不管在那個國家,保持民族大義的人,總是佔這個國家的人口的大多數。

    在排除了希特勒的指揮的情況下,德國及其僕從軍是應該可以把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巴庫這三個蘇聯的戰略要地打下來的。但問題是,即便是德國及其僕從國打下了上述的三個蘇聯戰略要地,但是蘇聯仍然可以依託古比雪夫、喀山、阿斯特拉罕一線,繼續和德國及其僕從國周旋下去。而德國及其僕從國雖說是佔領了蘇聯的大片領土,但是由於用於維持佔領區運轉的費用極其高昂,德國及其僕從國還是要因為經濟的不堪重負而難以繼續支撐下去。與此同時,一直對德國及其僕從國虎祝眈眈的英美和自由法國,就會趁機向德國的後背下手捅刀,給予德國致命的一擊。到最後,法西斯德國及其僕從國,還是無法避免它們走上被告席的必然命運。

  • 8 # 打工人大寶

    如果沒有希特勒的指揮,東線戰役也肯定不會勝利改寫歷史的,原因如下:

    首先,縱觀任何一場戰爭,沒有哪方沒有失誤的,就算希特勒的指揮全對,也不見得就能勝利,因為元首的決策很重要,戰爭的實際情況更重要,很多時候,戰役的勝利掩蓋不了戰略的失敗任何一場戰爭都是燒錢的戰爭,從武器裝備上看,東線戰役初期,德國憑藉閃電戰,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迅速佔領了大片的蘇聯領土,而後進入強弩之末,畢竟整個德國佔領區的軍備生產速度上來說,落後於蘇聯了,蘇聯從武器裝備落後的一方,逐漸轉為有優勢的一方,不論是火炮,坦克,飛機的數量都逐漸超越了東線作戰的德國,這一點在戰爭中很重要我們再來看軍隊動員上,東線戰役初期,德國作為攻擊的一方,在點對點的作戰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而後攻陷大量蘇聯領土後,作戰前線被拉的很長,而且東西兩面作戰,西面還要留大量軍隊防守,而蘇聯的軍隊動員能力顯著超越德國,以至於東線作戰後期,蘇聯軍隊的人數已經超越德軍,德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北非戰場的失利,第二戰場的開闢,東線戰場的潰敗,固然有希特勒的指揮失誤,但從根本上來說,戰爭機器一旦開始運轉,拼的就是人員和武器裝備了,以德國,義大利,日本這幾個國家對抗全世界,不管是從兵員儲備還是武器裝備的供應上,法西斯國家都是敗局已定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希特勒縱使指揮全對,沒有失誤,也阻擋不了整個世界的糾偏,阻擋不了戰略的全線潰敗。希特勒的指揮失誤,加速了他的失敗過程,於整個人類社會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啊!

    因此,如果沒有希特勒的指揮,東線戰役也肯定不會勝利改寫歷史的

  • 9 # 遠東矢車菊

    假如希特勒不插手戰場的指揮,德軍依然無法取得勝利。

    首先德軍打響東線戰役本身就是一場戰略豪賭,在這之前歷時將近一年的不列顛空戰極大地消耗了剛剛重組不久的德國空軍的有生力量,造成了一千餘架各式戰機和兩千餘名空勤人員的損失,還有納粹庫存中極其保貴的大量航空燃料,要知道,德國及其重要盟國義大利的油路極其脆弱,隨時都有可能被供應國羅馬尼亞和蘇聯出於各種因素而切斷,而奧地利和匈牙利的油田產量又過小,德華人根本打不起這種昂貴的空中持久戰!

    更加要命的是,邱吉爾根本不顧自身的慘烈傷亡,豁出大英帝國數個世紀以來攢下的家底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表弟拉了進來,針鋒相對的對德空襲一直持續到戰爭末期,而且皇家海軍還切斷了德國本土及其佔領區的對外海上貿易通道,大有與納粹血拼到底的勢頭,本來指望用戰略轟炸的手段將英國勢力逐出歐洲大陸的希特勒不得不在美國徹底翻臉之前儘快地搶到高加索的石油,烏克蘭的小麥和各種有色金屬,只有這樣才能將戰爭繼續下去,這就是歐洲版的“以戰養戰”!

    更何況一旦美國正式對德宣戰,斯大林極有可能趁火打劫,即使蘇軍不向西進攻,只要莫斯科關上高加索和普洛耶什蒂的油龍頭,德國將迎來比一戰還要慘烈的戰敗!

    所以說巴巴羅薩行動其實是納粹的無奈之舉,是一場德國根本輸不起且停不下的豪賭之後不得不進行的更大規模的戰略豪賭!

    至少在這段時期內,希特勒的指揮並未出現戰略性的失誤,反而由於他力排眾異地支援了曼施坦因計劃,才使得西線戰役如此順利地結束,至於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暫停進攻,也是由前線指揮官龍德施泰特元帥首先提出的,退一萬步來說,即使德軍全殲了該地的四十萬英法聯軍,也無法讓邱吉爾屈服,德軍依然無法跨越英吉利海峽去征服英國,最多是增加了一些英軍在日後進行北非戰役和諾曼底登陸的難度,但這種難度完全可以在同盟國內部得到解決,更何況,一旦倫敦真的撐不住了,反而會刺激美國提前參戰!

    史學界對希特勒在東線戰場的指揮非議主要集中在為了策應義大利在南歐和北非的行動而推遲了巴巴羅薩行動的實施以及在臺風行動前將中央集團軍群的古德里安裝甲叢集改隸南方集團軍群發起基輔會戰,而在莫斯科會戰期間遭遇了嚴寒,造成了德軍自東進以來第一次重大挫敗,這種看法其實並不客觀。

    首先義大利的地理位置和國家實力對希特勒而言十分關鍵,可以說柏林正是在與羅馬結盟後才敢發動二戰,因為當時德國最重要的石油供應基地,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就在義大利邊上,而且義大利當時還是世界第五大海軍強國,空軍實力也堪稱不俗,可以極大地彌補德國海上力量的先天不足,一旦墨索里尼的戰略意志發生動搖或像上次大戰那樣反戈一擊,僅需幾個同盟國的轟炸機大隊就能使德國失去石油這一極為關鍵的戰略物資,那一戰戰敗的歷史將會很快重演,所以希特勒在進攻俄國之前拉一把義大利是完全必要的,甚至可以說如果不能迅速配合義大利控制住南歐和北非的戰局,蘇德大戰是打不起來的!

    至於德軍中央群團軍群為了配合南方集團軍群進行烏克蘭戰役而推遲了對莫斯科的進攻,這其中也有其不得己的苦衷,在這之前的斯摩稜斯克會戰中,希特勒已經意識到德軍在西線屢試不爽的閃電戰在東線己經不靈了,猝不及防的蘇軍竟然扺抗德軍長達2月之久,而希特勒在這之前只用了不到一個半月就幾乎橫掃了整個西歐大陸!這位前陸軍下士超乎常人的直覺告訴他,蘇聯獨特的政治體制和廣袤的戰略縱深,還有數倍於德國的後備兵源以及糟糕的基礎設施,尤其是俄羅斯特有的嚴寒所造成的每年從5月份至2月份的道路泥濘期都是他難以克服的巨大困難!

    深知德軍無法經受起持久作戰的希特勒不得不暫停進攻莫斯科,而是將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轉攻烏克蘭,一方面是為了殲滅該地區的蘇軍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早日打通通往高加索大油田的通道,他必須在美國參戰前儘快搶到石油,否則就喪失了將戰爭進行下去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可以說希特勒的這一戰略決策並無不當之處,事實上他也達成了這一戰略企圖,基輔會戰中德軍以俘虜65萬以上蘇軍的戰績取得了空前的戰果,這進一步增強了軸心國集團的戰略信心!

    德軍在東線的第一次慘敗是在41年10月至次年2月份進行的莫斯科會戰,這也並非希特勒指揮失誤,而主要是由於嚴寒的氣候以及德軍的後勤保障體系嚴重地拖了後腿,更主要的是蘇軍的頑強抵抗和由於日本的不配合而使斯大林得到了遠東軍隊的馳援,在這期間德軍的輜重部隊由於前線戰況激烈而不得不優先運輸彈藥和燃料,導致中央集團軍群由於缺乏給養和冬裝而出現大量的非戰鬥減員,最終在莫斯科城下功敗垂成!

    這首先是由於波蘭總督弗蘭克因忙於處理猶太人事物而未向東線及時地提供足夠的火車車皮,而且波蘇兩國的鐵道軌距和燃煤也不相同,進一步地降低了鐵路運輸的效率,更由於德軍因缺乏汽油和零配件而無法提供足夠的卡車來向前線輸送輜重,而蘇聯的道路泥濘期又大大地放大了德軍這一劣勢,可以說無論哪一位元帥來指揮這場戰役,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事實上正是由於希特勒嚴令前線將領不得擅自撤退,才避免了重演拿破崙在莫斯科城下潰敗的場景,蘇軍以優勢兵力反攻時,並未成建制地殲滅圍城德軍,反而付出了遠遠大於德軍的傷亡,從而使戰線穩定了下來。

    希特勒作為一個只有中學學歷的下士傳令兵,還是有相當的軍事天賦的。如果一定要說他在這一階段戰略決策有所失誤的話,那就是在斯摩稜斯克會戰後,應果斷地調整戰略部署,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方向由主攻改為佯攻,以牽制蘇軍主力,而將主要兵力向南線集結,向高加索方向突擊,儘快奪取巴庫大油田,但無論是德軍總參謀部還是前線將領均未提出這一方案,可見德軍將帥們的戰略眼光並不比希特勒高明多少。

    東線德軍真正的滑鐵盧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在此期間至少有兩個重大失誤,一是在關鍵時刻將霍特將軍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從高加索方向的A集團軍群調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的B集團軍群,導致李斯特元帥由於兵力和燃料的不足,而在距巴庫大油田僅有50英里的地方停止了進攻,希特勒在此期間未能有效地協調力量馳援主攻方向,不但造成開局順利的戰局急轉直下,從而宣告巴巴羅薩行動失去了戰略意義,還使在蘇聯南翼處於觀望狀態的土耳其徹底斷了倒向軸心國的念頭!

    希特勒的第二個失誤是在AB兩集團軍群無法達成戰略企圖的情況下,不顧蘇軍後續兵團源源開往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客觀現實,遲遲下不了全線退卻的戰略決心,卻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而嚴令前線部隊戰至最後一兵一卒,最終導致蘇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對德軍實施了反包圍,南方集團軍群被殲滅150萬人,其中突入城區的第6軍團被全殲,保盧斯元帥率9萬餘名官兵投降,戰後只有6千人得以生還。

    然而A集團軍群即使在高加索方向搶到了巴庫大油田也無濟於事,首先蘇軍在失守前一定會破壞所有的生產設施,重新投產至少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而且德軍無法將油送往被分隔開來的各個戰區,漫長的交通線上面臨著無處不在的游擊隊和蘇軍轟炸機的騷擾,B集團軍群在斯大林格勒長達半年多的血戰中,即使得到了增援也不敵源源開來的蘇軍後續部隊,精銳的裝甲兵和航空兵部隊面對越打越多的蘇聯同行漸漸力不從心了,他們還始終飽受缺油這個老大難問題的困擾,美英對德國本土的戰略轟炸更是大大削弱了納粹的戰爭潛力。無論德軍的任何一位元帥來指揮東線戰場,面對這種狀況都無力迴天!

    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結束,德軍己在事實上輸掉了整場東線戰爭。但柏林又不敢全線退卻,因為德軍有可能在蘇軍追擊下變成全線潰敗,蘇軍還將乘勝攻佔羅馬尼亞大油田,而隨著43年開始的美英對蘇大規模援助和盟軍西西里登陸,上帝徹底拋棄了德華人!

  • 10 # 陽城幹部1

    蘇德雙方都在準備進攻,德國僅是”先下手為強″了,因為蘇聯根本沒準備防守。一慣以攻代守,必須防守了又不會了。如果一個勁地進攻到莫斯科,烏克蘭地區的80萬蘇軍就成了德軍的後顧之憂,一旦與莫斯科軍前後夾擊,德軍受不了。必先消滅一支,當然是有顧慮的那一支。於是就叫古德里安的精銳裝甲坦克部隊放棄莫斯科的進攻,轉而打了烏克蘭,並從而取勝。卻耽誤了攻擊莫斯科,莫斯科利用烏克蘭方面的犧牲,鞏固了防線,為反擊創造了條件。

  • 11 # 山中金礦

    歷史沒有假設。實際上東線作戰希特勒並沒有直接參與具體作戰指揮,而是在重大進攻方向方面進行了決策。從事後分析看是先奪下莫斯科還是先奪下油因方面跟手下將軍們有分歧,希特勒力主先拿下油田,因此耽誤了進攻莫斯科的時間,因此在後來的冬季進攻中遭受失敗,由結果推論,有人認為希特勒犯了錯。可實際情況是,當時德國遭受禁運,支撐戰爭的資源非常緊缺,奪下油田對德國維持戰爭也是非常關鍵的。奪下莫斯科更多的是政治意義。所以說,德國的失敗還是因為蘇聯人的頑強抵抗,因此德國即使先進攻莫斯科,並且能夠佔領了莫斯科,蘇聯人依靠頑強的意志最終還是能取勝的。就好象是雖然日本佔領了中國的南京,但最後勝利的是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領域性,個人空間,人際距離,在室內設計中有何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