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釣魚倌
-
2 # 一點點歷史
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滿清的統治,為此反應最大的應該是那些故有利益的享受者,想拔了人家的“鐵桿莊稼”哪兒能那麼容易,但是滿清自己人的戰鬥力確實堪憂,八旗兵雖然還有佈防和編制但是早已經孱弱不堪。
荊州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清政府旗兵的主要駐防地,武昌起義爆發後,漢口和漢陽成了清政府與革命軍的主要爭奪點,在這種形勢下荊州的戰略位置就更加明顯,清朝末年八旗兵在此地駐軍連同家屬約兩萬人,除了旗兵外還有巡防營和水師,且裝備精良火力較強。
當時的荊州將軍為連魁,革命黨人多次招降均被拒絕,連魁一面佈防一面向京城請求支援。眼看和平解決無望,革命軍在唐犧支的帶領下開始武力攻城,從1911年11月19日到12月18日,雙方在荊州進行了一個月的苦戰,才拿下荊州。
除了荊州滿清在西北也負隅頑抗,陝西巡撫多羅特·升允以勤王為名義,領兵連下十餘城,一度緊逼西安,妄圖將溥儀迎至西安對抗革命,當時的革命形勢岌岌可危,關鍵時刻宣統頒佈了退位詔書,升允的部隊拒絕出戰,陝西的形式才得以穩定。
不止是滿人,一些漢人拼盡全力為滿清續命,比如辛亥革命時擔任江南提督的張勳。
辛亥革命時革命黨人多次對南京發動進攻,清軍在張勳,鐵良等人帶領下一度擊潰革命軍。後來革命黨蘇浙聯軍再攻南京,兩江總督張人駿潰逃,但是仍有數千清軍和旗兵負隅頑抗,給革命軍造成了很大損失。
總體來說由於清帝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下主動退位,辛亥革命與歷史相比還算是和平過渡,也正因為如此辛亥革命也是一次不徹底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為導火索和標誌性事件,即1911年底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運動。
清末,朝廷腐敗無能,列強瓜分狂潮掀起,中國民族危機加深,國家危亡、民不聊生,由此引發的社會積怨已久的滿漢矛盾愈發尖銳,這階段西方社會改革的先進思潮不斷傳播在中華大地,“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響徹大江南北,國內反壓迫、反侵略的鬥爭越來越強烈,先進的革命思想已經在很多階層深入人心。
這時期,一批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以及知識分子在滿漢矛盾尖銳化的推動下,站在了清政府的對立面,開始了探索救國救民的革命新道路。
滿清經過了200多年,此時的滿人軍隊已腐朽不堪,軍隊的主力為漢人官兵,而且革命的新思潮在軍隊裡也蔓延開來,很快深入人心,很多思想進步的官兵都加入或支援革命運動,這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紮實的武裝基礎。
1911年夏季,四川爆發了民眾維護鐵路路權的保路運動,清政府派兵血腥鎮壓,還抽調包括湖北新軍在內的各省兵力前往四川鎮壓。湖北主力新軍的抽調使武昌鎮守空虛,革命黨人在10月10日晚發動了起義,因革命軍隊缺槍少彈,所以先行攻佔了城外的楚望臺軍械庫取得了武裝,隨後3000多起義軍官兵攻入武昌城,入城後分路攻打總督府和附近的駐軍司令部,起義軍官兵奮不顧身的英勇使湖廣總督破牆而逃、駐軍司令部將領敗退,起義軍最終取得了勝利,佔領了武昌。
由於武昌起義軍的成功以及列強未對起義軍干涉,因大勢所趨,隨後其他各省份的革命運動也進行的比較順利,10月10日晚的攻打武昌城實為整個辛亥革命最激烈之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