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債券都是混合證券,它們一般兼具債券和衍生工具的特點。與普通債券僅僅簡單支付固定或浮動利率相比,結構化債券的利率支付過程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它們大多跟一些指數或是利率相關。如美國聯邦住房貸款銀行,它是全美最大的結構化債券發行人,有超過175種經過設計的利率產品。
除了個性化的利率支付計劃以外,絕大部分的結構化債券都包含了期權,一般是由投資者賣給發行人。這些期權包括帽子期權、地板期權、看漲權等。這些期權的嵌入大大加深了結構化債券的複雜性,當然也提高了它的收益率。
結構性債券是期權或者遠期合約同債券的混合工具。
結構性債券也被稱為合成證券,是債券和選擇權的結合,少部分是債券與遠期合約及交換合約的組合,是固定收益證券中屬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財務工具。
雖然結構性債券類似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其價值會隨著掛鉤標的(underlying asset)、參考利率(reference rate)或參考指數(reference index)而變動,但基本上,對於結構性債券的發行人與債權人來說,結構性債券與純粹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選擇權、遠期契約、交換契約)在風險、報酬率及管理等層面上,仍有不少差距。
結構性債券的本金償還一般包括固定支付部分和變動部分,後者的數額隨著某種商品的價格波動而變動。透過結構債券,投資者可以間接進入它們被禁止進入的市場。結構債券主要包括雙貨幣債券(Dual-Currency Bonds),股指聯絡債券(Equity-Index-Linked Notes),商品聯絡債券(Commodity-Linked Bull and Bear Bonds)以及互換聯絡債券(Swap-Linked Notes)。
在央行針對中小銀行增加了3000億元質押式流動性支援額度後,中小銀行的局面穩定下來。但一些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開始遭到市場拋棄,而它們大多是此前較多涉及結構化發債的主體和質押回購相關方。
來自外匯交易中心的資料顯示,截至6月10日,未到期質押式回購約6萬億元,其中非銀3.4萬億元,非法人戶2.4萬億元。據業內估算,用來質押回購的結構化發債的總體規模不到1萬億元,佔信用債整體規模僅約5%,其中涉及虛假髮行的有毒資產違約,比例更小。而且,非銀的槓桿並不高,最多1.4倍,市場反應為何比較強烈?
結構化發債主要是借鑑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的模式,透過優先、劣後級分層,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在中國的部分案例裡,這種做法更異化為資質不良的發行人透過自發自買、大比例持有劣後,來營造虛假髮行的假象,保住在市場發債資格,將企業信用置換為同業信用;再透過債券質押回購盤活流動性,提高槓杆率。
近年來,結構化發債逐漸成為不具備發債資質的企業的融資利器,包括一些弱質民企和信用級別AA以下的城投和國企,其中民企佔大頭。
2018年底,中誠信國際評級Quattroporte周浩在一場公開發言中表示,民企實際淨融資低於表面上的債券發行規模,很大一部分是民營企業自掏腰包買自家的債。在當前的融資環境下,民營企業以11%的債券融資規模,佔據了超過全市場80%的債券違約。
結構化債券都是混合證券,它們一般兼具債券和衍生工具的特點。與普通債券僅僅簡單支付固定或浮動利率相比,結構化債券的利率支付過程都是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它們大多跟一些指數或是利率相關。如美國聯邦住房貸款銀行,它是全美最大的結構化債券發行人,有超過175種經過設計的利率產品。
除了個性化的利率支付計劃以外,絕大部分的結構化債券都包含了期權,一般是由投資者賣給發行人。這些期權包括帽子期權、地板期權、看漲權等。這些期權的嵌入大大加深了結構化債券的複雜性,當然也提高了它的收益率。
結構性債券是期權或者遠期合約同債券的混合工具。
結構性債券也被稱為合成證券,是債券和選擇權的結合,少部分是債券與遠期合約及交換合約的組合,是固定收益證券中屬於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財務工具。
雖然結構性債券類似其他衍生性金融商品,其價值會隨著掛鉤標的(underlying asset)、參考利率(reference rate)或參考指數(reference index)而變動,但基本上,對於結構性債券的發行人與債權人來說,結構性債券與純粹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選擇權、遠期契約、交換契約)在風險、報酬率及管理等層面上,仍有不少差距。
結構性債券的本金償還一般包括固定支付部分和變動部分,後者的數額隨著某種商品的價格波動而變動。透過結構債券,投資者可以間接進入它們被禁止進入的市場。結構債券主要包括雙貨幣債券(Dual-Currency Bonds),股指聯絡債券(Equity-Index-Linked Notes),商品聯絡債券(Commodity-Linked Bull and Bear Bonds)以及互換聯絡債券(Swap-Linked Notes)。
在央行針對中小銀行增加了3000億元質押式流動性支援額度後,中小銀行的局面穩定下來。但一些非銀行類金融機構開始遭到市場拋棄,而它們大多是此前較多涉及結構化發債的主體和質押回購相關方。
來自外匯交易中心的資料顯示,截至6月10日,未到期質押式回購約6萬億元,其中非銀3.4萬億元,非法人戶2.4萬億元。據業內估算,用來質押回購的結構化發債的總體規模不到1萬億元,佔信用債整體規模僅約5%,其中涉及虛假髮行的有毒資產違約,比例更小。而且,非銀的槓桿並不高,最多1.4倍,市場反應為何比較強烈?
結構化發債主要是借鑑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ABS)的模式,透過優先、劣後級分層,建立風險分擔機制。在中國的部分案例裡,這種做法更異化為資質不良的發行人透過自發自買、大比例持有劣後,來營造虛假髮行的假象,保住在市場發債資格,將企業信用置換為同業信用;再透過債券質押回購盤活流動性,提高槓杆率。
近年來,結構化發債逐漸成為不具備發債資質的企業的融資利器,包括一些弱質民企和信用級別AA以下的城投和國企,其中民企佔大頭。
2018年底,中誠信國際評級Quattroporte周浩在一場公開發言中表示,民企實際淨融資低於表面上的債券發行規模,很大一部分是民營企業自掏腰包買自家的債。在當前的融資環境下,民營企業以11%的債券融資規模,佔據了超過全市場80%的債券違約。